封面故事
名家專欄
從落後農業邁向文明社會
回到當年的台中農學院,就像回到母親的身邊,感到那麼地自在、親切、溫暖。整整60年前(1954),一個18歲的青年,從南港眷村來到文化城的台中做大一新生,那是學習之旅的第一站,也是一生之中讀書、立志、自
蔡英文能完成重新執政 最後一哩路?
5月28日下午4點,民進黨中央8樓,30坪的會議室湧入了100多位黨內外貴賓和媒體記者。那天下午,民進黨中執會開得特別晚,超過原訂4點的民進黨主席交接典禮,仍不見主持會議的當時黨主席蘇貞昌現身。久候多
破解兩岸關係罩門,「穩健台獨」是好選擇?
時間回溯到2012年1月14日晚上8點半,新北市板橋。冷風,颼颳著舞台;冽雨,打在群眾身上。民眾蓋著雨衣、掩著臉,已分不清雨或眼淚。舞台兩側大螢幕畫面,烙印著支持者不願相信的現實: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以8
龍應台:沒有一件事,敢說我做完了
台灣第一個文化部成立滿兩年了。首任文化部長龍應台,一直是媒體關注焦點。作為兩岸三地最有影響力的女作家之一,外界一直賦予她很高期待。然而,龍應台上任後一直評價兩極。今年5月由台灣指標公司發布內閣首長民調
施建生、于宗先與今日的台灣青年
施建生教授 桃李滿天下但在此同時,台灣40多歲以上的經濟學人非常感念施建生教授對他們這一輩的教導,特別為他舉辦了一次學術研討會,出席的人士多達200餘人,有很多學生輩的學者因為未接到通知未能出席,還紛
人生,哪有免試的可能?
然而,把「免試」當做達成「快樂學習」的重要方法,也未免太過直線思考,完全缺乏想像力。人生,絕對可以,也必須,認真學習「快樂、歡喜過日子」的方法,但是,人生,完全沒有「免試」的可能!想想,我們每個人出生
打開記憶抽屜 深耕牽牛花的在地泥土化
什麼是龍應台最想推動的呢?從文化部主視覺「紫色牽牛花」,說明了文化部核心精神。龍應台說,牽牛花是具有強韌草根性的野花,也是台灣人最原鄉的體驗。因此,文化部重點就是「泥土化」,重視草根、底層與歷史的力量
特別企畫
行善就是教育,沒進校園一樣活出精采
清秀甜美的陳慧潔,笑起來如陽光般燦爛,靠近她就能感受到活力與熱情。由於父親是傳道人,教會每天下午照顧附近孩子上課輔班,從小讓她耳濡目染助人的精神。助人無國界 東非飢童也受惠 她所主辦的公益行
家庭教育不設限,當偏鄉志工比領高薪快樂
24歲的劉安婷,總是選擇和別人不同的道路。就讀台中女中語文資優班時,她明明可以輕鬆考上台大,卻執意花雙倍力氣申請美國的學校,最後錄取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明明在紐約可找到高薪的企管顧問工作,卻毅然放棄,
正規教育差點抹煞天分,學雜耍也能躍上國際
從小,陳星合玩玩具就是比別人厲害,一個人搞玩具兵,他會設計劇情、安排隊伍,攻堅、襲敵,玩到同學都來圍觀,「我那時就懂得編創,」他回想。母親也看見他的天分,將10歲的陳星合送去讀國光藝校,並有計畫地帶他
靠勤奮訓練口感,走出教室練就精湛廚藝
把這個問題拿來請教被稱為「台菜小天王」的溫國智,答案是否定的:「我沒有天生的味覺。」因為他認為,他的味覺口感是後天訓練來的。說來簡單,做來難,他完全靠勤奮。經過殘酷的考驗,讓他對鹹甜酸辣的味道掌握得很
為理想不停嘗試,投身偏鄉教育找到自我
1988年出生、今年26歲的邢禹賢就是這樣一個年輕人,已經歷過許多的選擇與放棄。他放棄留學生身分,放棄新加坡國籍、放棄醫學、放棄文學,最後選擇回到台灣的偏鄉代課、選擇鑽研人類學。但他的人生還在開展中,
編者的話
產業綜合
兩岸新世紀
人文生活
「三三足球隊」,帶領偏鄉小將把夢想做大
兩支宿敵的隊伍,一群原住民孩子和一個由英國、法國與台灣組成的三國教練團,竟在台灣的後山花蓮打造出一個堪稱全台最強的少年足球隊。這是個什麼樣的故事?6月中旬,2014年FIFA世界盃足球賽正在巴西展開,
還原二二八, 白先勇給父親最後的禮物
這些年來,白先勇一直掛在心頭上的事,是父親白崇禧在中華民國的歷史缺席。白崇禧的一生,與中華民國密不可分。他生平第一個戰役,就是18歲時參加武昌起義,推翻滿清,創建民國。之後,他曾指揮北伐與對日抗戰成功
財經綜合
遠見調查
台北市再稱霸,新北市、桃園縣後勢看漲
全球在地化思潮日益重要,同時對城市治理帶來挑戰與機會。身為地方首長應具備「思考全球化,行動在地化」的思惟,致力將縣市轉型為「全球城市」,才能帶給民眾更便利與美好生活,並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2014年,
時事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