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貿自由化和國際化,已是世界各國發展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台灣政府正在推動能吸引投資、接軌國際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上海自貿區)也於去年9月正式掛牌,力拚成為大陸新一波開放與制度改革的最新嘗試。兩岸各自發展的自由經貿園區,未來是否有強強聯手的新契機,各界期盼著。
腦袋要開、勇敢創新和嘗試
為此,三三企業交流會及上海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共同主辦了「台灣.上海自由經貿園區合作論壇」,6月10日在台北圓山飯店舉行,吸引了台北與上海的產、官、學各界領袖與會。兩岸產官學代表無不熱切交流對談,探討合作的可能性,期盼落實產業攜手的商機,為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搭橋。
三三企業交流會理事長江丙坤、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屠光紹應邀致詞,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副主任李兆傑、上海市金融辦副主任馬弘、台灣國發會主任祕書高仙桂、臺灣金控董事長李紀珠、櫃買中心董事長吳壽山也應邀發表演講。
高希均首先發言指出,要辦好自由經貿園區,最好找到具有開放、自由、冒險精神的人才來做,「腦袋要開、勇敢創新和嘗試。」江丙坤也呼應,自由化、國際化是世界潮流,更是推動調結構、轉型升級重要的原動力。只不過台灣與上海兩地自由經貿園區的共同點皆是開放,台灣的示範區草案仍在立法院審議,遭到反對黨強烈杯葛;但上海自貿區的行政效率高,已有很多企業進駐,取得初步成效,效率上值得台灣學習。
這樣慢吞吞現象已急壞台灣不少企業家。「兩岸產業已開始進入競爭階段,」江丙坤對此現象感到憂心,在往後兩岸經貿互動過程中,他建議兩岸該應認真思考,如何分工合作,不要過度競爭,追求兩岸永久和平。
因為開放,才有今天的上海
產業合作,兩岸期待甚殷,但怎麼做?屠光紹從上海經驗,提出了一套想法。他指出,誰還記得171年前,上海在中國的地圖上,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小漁港呢?當年誰又能想像,透過開埠,171年後,上海已不再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城鎮,而是中國第一大城市。
「透過開放,才支撐了上海的發展,」屠光紹一上台,就感性地回顧上海歷史,有了開放,才有上海的今天。屠光紹面對台下坐得滿滿的數百名聽眾,語氣堅定地說:「改革開放是中國的主動選擇,主動迎合國內外需要。」
確實,從浦東開發和上海的經濟社會發展,改革開放為上海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上海滿足現有的開放成就嗎?當然沒有!為了積極因應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和新產業革命浪潮,才在去年催生出28平方公里的上海自貿區。上海市金融辦副主任馬弘指出,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推動,就是要讓中國不斷融入世界經濟。唯有不斷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才能做為發展的前提。
台灣要改革,對外強化連結
「我們要推動制度創新,透過國際通行的便利和慣例,解決先行先試後,達到可複製、可推廣目的,」屠光紹一語道盡上海自貿區的創立目的。今年5月習近平視察上海自貿區時,也提出「大開綠燈」,指示上海要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切實把制度創新作為核心任務,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成果。
「我們要透過開放,回過頭刺激改革,」屠光紹指出,為此,上海自貿區已訂定四大革新目標:投資便利化、貿易監管和便利化、跨境金融便利化、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商業嗅覺靈敏的台商當然也聞到這股「試驗商機」。
屠光紹透露,從去年掛牌至今,上海自貿區已聚集了1.6萬家企業、28萬名從業人員;目前新入駐企業約9000家,台資企業占了總規模1%。李兆傑也說,今年5月底新入戶台資有98家,約有96家是負面清單以外、屬於備案的,新增台資投資額超過2.9億美元,累計已有540家台資企業在區內投資。
屠光紹和李兆傑共同期盼,兩地自由經貿園區應加強對接合作,加大生產要素和市場資源的交流互動,有助於台灣企業發展壯大,推動兩岸經濟共榮。其實「不滿現狀,主動改變」的精神,並非上海獨有。台灣的自由經濟示範區也充滿雄心壯志,急起直追!
「自由經濟示範區希望能推動台灣成為自由經濟島,」負責推動台灣自經區的國發會主任祕書高仙桂提出台灣的願景。櫃買中心董事長吳壽山也呼應,建立試驗區或示範區,都是對現狀不滿意,因而尋求改變和創新,因此未來應該要讓自由開放滿地開花。
據政府規畫,台灣自經示範區擁有兩大戰略目標:對內,啟動新一波台灣經濟的法制改革、創新台灣產業營運模式、釋放民間企業活力,打造台灣經濟發展新動能。對外,則是強化台灣和亞太和全球經濟體系的連結。
人民幣國際化 台灣可望獲利
「自經區的成立目的是對外展現台灣市場開放法規鬆綁的決心,」高仙桂直指,藉此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協定(TPP)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以接軌亞太、聯結全球。瞄準兩岸自由貿易園區的商機,金融業者早已磨拳擦掌。
看在吳壽山眼裡,上海與台灣在自由經貿園區領域的合作極具現實意義,「以人民幣來推進兩岸經貿系統,是非常重要的創新之一。兩岸的貿易順差也製造了貿易發展的機會,」他說。臺灣金控董事長李紀珠也認為,大陸的中小企業金融及理財需求面仍未被滿足,但這剛好是台灣金融業的強項,也是兩岸雙方可進行互補合作的項目。
「我們看到了上海提出的負面清單,為的是縮限政府權力的範圍,」李紀珠說,上海自貿區的鬆綁措施,讓兩岸金融機制更易接軌,為台灣金融企業創造更多的機會。人民幣國際化後,在兩岸頻繁貿易中累積了巨量資金的台灣,可望從中獲益。
今年1~5月全體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獲利達台幣284.97億元,年增67%。兩岸簽訂ECFA後,兩岸頻繁貿易已經累積了相當可觀的資金動能,將有助於進一步提升OBU獲利。「不滿現狀」才迸發創新,驅動發展;因為開放,才刺激了經濟轉型。上海已往前邁出一大步,台灣沒有落後的本錢。
上海自貿區的挑戰
金融、物流通關改革,上海還要更開放
自由經貿園區的開放項目眾多,在深入探索「台灣‧上海自由經貿園區合作論壇」主論壇之後,又展開了「金融合作」「智慧運籌」「國際醫療」三場分論壇,吸引了不少兩岸企業家入場聆聽。
自從去年9月,上海自貿區掛牌之後,就擔負著探索中國經濟轉型新方向的重責大任。透過上海自貿區,中國政府正在進行減少政府管制、讓利於市場的體制大改造。以攸關眾人荷包的金融為例,中國銀行人民幣交易總部金融機構部副總經理臧新軍在「金融合作」分論壇上直言,「上海自貿區改革的核心,在於金融改革的創新。」
想要富、先修路 是成功關鍵
金融改革取決於金融政策的定位,需要各金融機構的積極參與。而創新,既要充分考慮離岸與在岸的金融特點,也要考慮傳統習慣與國際慣例的差異,求同存異。「這對金融機構是不小的挑戰,」臧新軍說,因此兩岸金融機構的彼此借鏡,顯得非常重要。他呼籲台灣的金融同業,要把握人民幣地位上升的契機。
契機來自人民幣跨境融資的便利性不斷提升。上海自貿區針對擴大境外人民幣的使用,在2014年初公布〈20號文〉,支持上海自貿區開放區內的金融機構及企業可以從境外借用人民幣。「這對台資銀行的意義在於,為台灣的人民幣資金找到很好的出路,」第一銀行副總經理鄭美玲認為,這便是上海自貿區試點先行,為兩岸銀行業創造的合作與商機。
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另一體制革新領域,就是物流的通關改革。上海港的貨物吞吐量、貨櫃箱吞吐量已躍居世界第一。這是如何做到的?「想要富,先修路,」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申衛華在「智慧運籌」分論壇上,一語點破人員、貨物、資訊往來流通的關鍵之鑰。他強調,上海這幾年來主動對接國際標準、改進規則、改善條件,提升貿易便利化程度,才有今天的成就。
目前,上海自貿區試行「先進區,後報關」「區內自行運輸」「分送集報」等監管模式,也是為了提升通關效率。申衛華估算,未來貨物到港提貨入區的時間將縮短2~3天,平均過關卡時間從6分鐘縮短到30秒。
上海市國資委副主任林益彬期盼,兩岸能夠在物流領域進行合作,例如物流的基礎設施,上海也希望能參與台灣有關項目的投資和建設。航運物流方面,上海目前已輻射日本和台灣,尤其對日本的主要港口覆蓋率達到100%,上海的航運集團也在高雄、台中、基隆三大港口布點。林益彬倡議繼續延伸主要產業鏈,擴展更廣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