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爛仲夏,彰化師範大學校園的紫薇花開正盛,與蒼蒼松樹相映,錦簇繁茂,盎然生機,正為傳統師培學府綻放新氣象。從外在校園的煥然營造,到內在教學體系的翻轉,彰化師大陳明飛校長帶領學校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融合AI素養、生命教育與社會責任,煥發新的育才能量與使命。
「AI不是單一學科,而是一種新時代的語言,所有學生都必須學會掌握。」彰師大校長陳明飛表示,彰師大要培養的不是工程師,而是具備跨域整合、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會用AI解決問題的人才。因此,校方從根本改變課程設計,讓AI素養成為每一個學生的基本配備。事實上,早在2019年陳校長即開始布局,從種子師資、助教培育,到跨系整合與模組化課程的全方位體系,帶領推動校內AI教學改革。
2023年起,每位大一新生必修《人工智慧及其應用》通識課程,全體學生都需修習Python、影像辨識與AI應用概論,打好技術底子。即使是人文社科或體育學院的學生,也能跨越心理門檻,完成程式設計與生成式AI實作。「要讓學生學得會,老師必須先準備好。」陳校長親自帶隊成立寒暑假AI師資培訓營,培養跨院系的種子教師與助教團隊。透過跨域整合的教學網絡,讓AI不只是理工專利,也能成為外語、教育、美術領域學生的創新工具。
從通識、必修到一學院一AI 跨域素養全面落地
此外,彰師大推動「一學院一AI學程」,每個學院規劃專屬的AI課程模組,例如體育學院結合動作辨識與健康監測、人文學院運用生成式AI進行文本分析;美術系開設「AI小園丁」課程,導入AI進行園藝規劃與環境設計等。同時,學校整合資源設立「人工智慧碩士學程」,並提出AI微學程、跨域模組課程等計畫,獲教育部跨域資訊人才培育補助支持,讓學生能依興趣與專長深化專業。
不只教學創新,為激發學習動機,彰師大舉辦生成式AI專題競賽,首屆投入35萬元獎金,鼓勵以創意解題,實作導向學習。陳校長表示,「鞏固本質學能,建立 AI 跨域能力,培養就業優勢競爭力」是彰師必須要做的事,「彰師的畢業生,有投入教職,也有進入科技公司、政府機關,都有很好的發展。作為台灣中產階級的的預備役,我們對學生很有信心,更能將務實優秀人才留在台灣。」
深耕生命教育 看不見卻最重要的事
在彰師大的教育藍圖中,格外彰顯「軟實力」的價值。彰師大將「生命教育」列為全校大一必修課,涵蓋性平、幸福學、終極關懷等主題,由各系教師依專業領域因材施教,透過靜心冥想、園藝療癒、藝術創作、校園取景等活動,幫助學生探索自我、學會關照他人與世界,本校校友伯鑫工具股份有限公司趙秀月董事長更自114年度開始連續三年挹注100萬元支持通識教育中心「生命教育競賽」活動經費。「這是一門無法用數據評價的良心課程。」陳校長認為,師培教育的核心不只是知識傳授,而是塑造人格與價值觀。彰師因此建立跨職能支持網絡,由系主任、導師、心理師與課程教師共同合作,從學生入學開始就提供心理輔導與生活指引,強化心理素質與人文底蘊
除了課堂,彰師也積極走入社會,透過偏鄉教育服務與USR計畫,讓學生用所學回饋社會,藉由實際行動與世界互動,找到自我定位。
USR扎根在地 讓學生成為解決問題的人才
以「韌性彰濱」計畫為例,彰師大結合海岸環境變遷、永續養殖、人口老化等議題,開設跨領域課程與實作場域。學生組成水質檢驗團隊,定期監測魚塭與河口水質,並與地方漁民合作建立濕地教育課程與友善養殖示範區,創下全國首例取得濕地標章與農業產銷雙認證。另一項「白沙x共好」計畫,則整合數位教學與在地服務,與彰化、雲林多所偏鄉中小學合作,從暑期營隊到全年陪伴,針對弱勢學生進行跨域輔導、探究式學習與教師增能,累積超過536名學生受惠,產出近300份在地特色教案。透過USR的實踐,學生不只看到地方的問題,更學習成為解決問題的人才,也讓彰師大連續多年獲教育部USR績優肯定,成為中部USR推動的指標學校。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如在校園中種下新氣象的紫薇與松樹,彰師大面對新時代的挑戰,以持續創新堅定教育信念,承載立德樹人的時代使命。用AI強化素養、以跨域開啟未來,更要讓傳統師培科系「換血」創造新體質,彰化師大以高教變革的先行者,將用看得見的策略與看不見的堅持,為台灣培育能思辨、有行動力的新世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