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集眾人之力推動醫療ESG,讓世界看見台灣的動人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德陽院長領軍,包含企業志工隊長楊麗慧行政副院長與超過七千人的熱血同仁,透過數位與永續雙軸轉型,加速邁向「綠色健康醫院」,向世界展現以有限資源創造醫療永續最大效益的無限可能!
近年來,從國際到台灣,醫療機構除了提供醫療照護,更肩負強化社會韌性與推動永續發展的第一道與最後一道防線,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簡稱中醫大附醫)長期致力於「用數位科技加速永續發展;以永續思維發展數位科技」,是國內外相關獎項的常勝軍,在2025年獲得《Healthcare Asia Awards》「年度醫院」與「年度CEO」雙料大獎;在首屆《遠見》ESG醫療永續獎中,也勇奪醫療永續組、低碳營運組與樂齡友善組三項績優。獲獎無數的榮耀背後,外界都好奇,中醫大附醫究竟做對了什麼?為什麼能夠跑在最前線?
做對第一件事:前瞻眼光超前部署,為醫療永續樹立標竿
早在1997年,中醫大附醫就啟動守護偏鄉、送醫上山、遠距醫療的腳步,至今已持續近30年。團隊協助南投醫院成立「地利診所」,善用遠距醫療照護原鄉無醫村,並逐步擴大服務範疇,包含獨老照顧、雙龍國小數位教室、部落日托中心、魚菜共生系統等;日前也在仁愛鄉布蘭部落設立希望健康廚房,整合社會各界資源,改善孩童與長者的飲食環境與品質,持續為原鄉注入溫暖與希望。
除了長期深耕偏鄉,中醫大附醫也率先啟動「數位X永續雙軸轉型」策略,積極布局智慧醫療與永續營運。2016 年就開始積極推動AI數位醫療轉型,2018年中醫大附醫已引進全球最強大人工智慧系統NVIDIA DGX-2,率先使用全亞洲第一台超級電腦,為智慧醫療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2025年中醫大附醫領先全台醫院通過永續報告書驗證,持續推動智慧醫療、綠色永續、社會公益,而且雙軸轉型的目標,不只在台灣,而是瞄準全球醫療業標竿,以前瞻眼光超前部署,一步步向自我挑戰,從台灣的領頭羊,站上國際醫療業ESG永續發展之巔!
做對第二件事:全員投入整合資源,養成永續DNA
永續是一條永無止盡的努力路途,需要全員齊心協力投注,中醫大附醫院長周德陽強調:「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遠。」他將永續與ESG課程列入全院必修通識教育課程,並且鏈結績效與升遷,「同仁無論再忙,每年都必須投入至少8小時服務時數,才符合升遷標準。」一步步將永續轉化為組織DNA。
此外,周德陽也從制度面引導鼓勵,營造組織中的ESG共識與氛圍,在每個科室發酵,驅動一個接一個的ESG創新方案!例如工務室善用大數據資料庫,執行中央系統能源耗用控制,達到「精準監控 智慧節能」;醫工室連結美國ECRI機構,提升醫療設施設備管理效能,創造永續共榮的醫療環境。
除了對內打造ESG戰隊,中醫大附醫更進一步推廣節能減碳與環境教育,積極鏈結各界響應。行政副院長楊麗慧分享,團隊在停車場頂樓設置綠能設備,建構「淨零綠色教育中心」,由中醫大附醫企業志工隊成員化身為減碳傳教士,熱情分享醫院將廢棄塑膠醫材再利用製作針筒收集盒、中藥殘渣成為紙材、魚菜共生系統…等一個個實踐循環經濟的成果,廣布友善環境、珍愛地球的種子。
做對第三件事:AI科技助攻,放大守護員工病人與社會
醫院的核心是病人照護,中醫大附醫期許建構「以病人為中心、以員工為重」的優質照護環境,其中最大的挑戰是人力!周德陽院長與楊麗慧行政副院長本著神經外科醫師與護理師的專業背景,深知必須善用科技輔助醫護,才能留住人才、提升醫療品質。
「全球醫界都面臨大缺工的嚴峻挑戰,在有限資源下,善用科技提升效率是最佳解方!」周德陽舉例,在與時間賽跑的加護病房,已導入《人工智慧物聯網重症戰情室-HiThings Tele-ICU》,透過平板大螢幕,整合病人呼吸、休克、感染、營養等所有生理數據,可在抽血後僅十分鐘即時得知結果,更將抗藥性菌株感染率從12.2%降至7.5%,幫助醫護團隊精準即時照護。
而生成式AI「智海系統」,可口述生成病歷,減少75%輸入時間,提高醫療服務量能與效率;導入「AI輔助護理師」,讓原本需盤點數十台機器、耗費數十分鐘的醫護交班日常,迅速在幾分鐘內完成。周德陽表示,未來將導入AI機器人,分擔更多高重複且勞動強度大的工作,例如住院環境介紹、開刀前的醫囑、藥品配送、安全巡檢等,在人機協作助攻下,讓同仁有更多心力發揮專業、細膩、溫暖的照護,共創員工、病人與社會三贏。
醫界該怎麼做好ESG?正如同醫院一樓大廳一隅所寫:「用愛心接力,讓生命延續」,中醫大附醫從「心」創「新」,集結7000人的力量擴散放大,支援醫護、守護大眾、愛護地球,以實際行動給出最佳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