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6 大罷免誰撐起藍委「保護傘」?
726大罷免共有25名被罷免人,《遠見》整理每位被罷免人的投票率、選區25%門檻票數、同意罷免票數、不同意罷免票數、以及2024年當選時的得票數,提供讀者對照。
關鍵一:56%高投票率規模空前
此次大罷免投票率高達56.2%,超過2022年台中立委陳柏惟罷免案的51.72%,再創新高。可見相較過往罷免案,動員規模更龐大,凸顯雙方支持者的投票動機均被提高。
關鍵二:綠營基層動員受限
投票結果出爐,反罷方取得25:0的完勝成績。不僅如此,此次選舉只有七名被罷免人的同意票,超過該選區選舉人總數25%門檻,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蘇子喬指出,針對被罷選區,藍營本就擁有基本盤優勢,綠營難以催出足夠的同意票數。
關鍵三:票數反映三趨勢
726罷免結果中,有八名被罷免人的不同意罷免票數超過2024年當選得票數。其中五位,去年立委選舉時因選區有民眾黨候選人參選,專家認為,這些增加的選票反映了「藍白合」的結盟趨勢。其餘三席,在2024年立委選舉時無白營候選人,推估由無政黨傾向的「中間選民」,以不同意票表態。
趨勢一「藍白動員」:反映在呂玉玲、邱若華、張智倫、鄭正鈐、高虹安等選區,因上屆立委選舉中有民眾黨候選人參選,導致選票分散,推估這五個選區的白營支持者,有藍白合作趨勢。
趨勢二「藍營整合」:上屆沒有白營競爭者的林沛祥、魯明哲選區,學者指出,可能代表藍營成功整合中間選民投下不同意票。
趨勢三「綠營倒戈」:由於台東選區過去長期為民進黨主力區,罷免藍營立委的不同意票高於當初得票數,顯示綠營基本盤倒戈。
823罷免決戰,公投將成變數?
承接726首波罷免案24:0大勝的氣勢,藍營在第二波罷免中不僅基層實力更為雄厚,被罷案六位立委去年選票與第二高票競爭者票數差距至少一萬票,加上勝選信心也持續高漲。外界普遍預測,罷免方突破空間有限,藍營極可能成功守住全數七席立委。延伸閱讀》823罷免最終戰!藍營三大條件「7:0」成功機率高
此外,823罷免綁核三延役公投,恐增加選民判斷難度,也增添藍綠雙方動員變數。專家指出,這對罷方來說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公投原本就帶有強烈的政治動員意圖,而藍白陣營在能源政策上較支持核電,相關論述與延役訴求方向一致,可能利於藍白陣營動員支持者,守住在立法院的多數地位。
聲量與選票為何巨大落差?
選前,社群與街頭聲量幾乎一面倒支持罷免,共伴出「主流民意」的錯覺;然而投票日結果卻顯示,僅七案達門檻且全數失敗,反罷免支持者是「沉默的多數」。事實上,從罷免案成立以來,民調始終顯示支持反罷免的占比逾六成,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劉嘉薇教授分析「聲量不等於選票」,網路聲量易受同溫層與網軍干擾。
從政治論述來看,專家認為,罷免方主攻抗中保台、國家認同等「價值訴求」,相較反罷陣營以「民生訴求」為主軸,較難切中基層生活需求、引發共鳴,難以說服多數中間選民埋單。
大罷免結束,另一個僵局的開始?
罷免即將落幕,但面對國會僵局,蘇子喬分析,綠營若不尋求和解,對立恐加劇,總統應考慮改組內閣,與在野黨如跳「探戈」般,互相妥協。劉嘉薇則建議,可參考陳水扁時期「朝小野大」經驗,如共同協商大法官名單,更尊重不同政治光譜的聲音,化解現今釋憲停擺的無解僵局。
延伸閱讀
製作團隊|Production Team
新聞撰稿與視覺設計/吳冠廷、謝采宜、羅卉昀
專題策劃與統籌/萬年生、林仕祥、吳季柔、黃泓瑜
專題製作/翁湘惟
視覺設計/黃建瑜
監製/林讓均
最後更新時間/20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