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外媒看726大罷免:專家建議各黨亟需正視選後裂痕

林士蕙
user

林士蕙

實習記者謝采宜
user

實習記者謝采宜

2025-07-28

瀏覽數 3,600+

首波大罷免選舉於週六落幕,24席被質疑親中的國民黨立委、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全未通過。蘇義傑攝
首波大罷免選舉於週六落幕,24席被質疑親中的國民黨立委、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全未通過。蘇義傑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726首波大罷免選舉於週六落幕,最終24席被質疑親中的國民黨立委,與新竹市長高虹安的罷免案無一席成功被罷免,未改變國會版圖。外媒聚焦:此次公民罷免行動不僅在國內引發高度政治張力,也反映出台灣民主制度面對內部「親中 / 務實對話」的分歧與外部壓力下的韌性與挑戰。接下來朝野如何修復選後裂痕,備受關注。《遠見》彙整《衛報》、《美聯社》、《路透社》等國際媒體報導,帶您看懂,國際如何解讀此次台灣政治史上最大規模的國會罷免行動。

《衛報》聚焦罷免三面向:民進黨挫敗、社會撕裂與中國解讀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指出,台灣7月26日舉行罷免選舉,針對24位被視為親中的在野國民黨立委發動罷免行動,最終全數未過關,罷免宣告失敗。

報導形容,這場行動原本源自在野黨聯手杯葛民進黨施政,包括阻撓國防預算、大法官人事案、推動具爭議法案等,引發大規模抗議與公民反彈,進而促成此次罷免行動。

只是選舉結果未能撼動國民黨既有席次,反而被視為一次「壓倒性勝利」,預料將進一步壯大在野陣營的政治氣勢。

報導指出,若民進黨能翻轉國民黨6席,就有望重拾國會主導權,解開總統賴清德的施政掣肘。然而,《衛報》指出,這樣的政治翻轉,也可能招致中共更強烈的敵意。報導提到,北京一向將賴清德與民進黨視為「分裂分子」,因其明確反對中國併吞台灣。

圖為支持罷免民眾。張智傑攝

圖為支持罷免民眾。張智傑攝

專家呼籲:檢視此次罷免運動過程,尋求新共識 

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東北亞高級分析師楊威廉(William Yang)表示,這次罷免運動「加深了台灣的社會分歧」。

他呼籲:「各方與各政黨都需要嚴肅檢視此次罷免運動的過程,並思考如何在攸關台灣安全與繁榮的議題上尋求『共同立場』。」楊指出,這也引發外界對民進黨在選舉宣傳中是否操作「中國威脅論」的質疑,「至少在地方層級出現此類爭議。」

就外部觀感而言,楊認為:「中國可能把本次結果解讀為台灣社會對賴清德與民進黨所推動『中國威脅論』的支持度下降,或許會讓他們認為,『和平統一』仍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行選項。不過,他也強調:「這並不代表北京會因此降低對台灣的軍事與政治壓力。」

《衛報》亦援引一位參與罷免運動的林姓志工(Julia Lin)觀點指出,選舉失利可能助長國民黨自信,「他們的行為極其魯莽,已失去作為立法者應有的民主價值與法律素養。」她說道:「我們雖然沒有成功,但我們還是要繼續發聲,讓更多人關注台灣此刻正在發生的事。」

報導補充,這場罷免最初由民間團體與公民行動者發起,隨後獲得民進黨支持,目標針對多達31位被視為親中、危及國安的在野立委展開罷免。

國民黨則否認相關指控表示,他們與民進黨一樣反對中國共產黨對台併吞,但主張維持現狀的最佳方式是透過與北京建立較為友善的關係。對於罷免行動,國民黨與其支持者批評這是一場來自「無法接受選舉結果之人」的反民主權力掠奪。

報導亦提及,國民黨先前曾嘗試對民進黨席次發動報復性罷免行動,但全數失敗,甚至有數十名官員因涉嫌偽造連署被捕。

北京方面也對罷免行動表達立場;中國國台辦曾批評賴清德,使用「獨裁」與「一黨獨大」等字眼。台灣陸委會則回應稱,中方涉入台灣民主程序的情形「已相當明顯」,重申相關決定應由台灣選民自主作主。

中國國台辦曾批評賴清德(圖),使用「獨裁」與「一黨獨大」等字眼。取自賴清德臉書

中國國台辦曾批評賴清德(圖),使用「獨裁」與「一黨獨大」等字眼。取自賴清德臉書

《美聯社》罷免原因?親中分歧是關鍵 

至於《美聯社》如何看待台灣大罷免?報導聚焦在解釋當初支持團體發動罷免的原因,親中議題的分歧是關鍵。

首先,《美聯社》報導,支持罷免的團體指國民黨及其盟友阻撓國防預算等關鍵法案,並推動具爭議修法,被批評削弱行政權並偏向中國。這引發部分民眾對民主制度韌性與嚇阻能力的憂慮,成為罷免行動的導火線。

兩岸立場分歧與各方回應

報導並稱,罷免爭議凸顯社會在兩岸路線上的分歧。批評者質疑被視為親中的政治人物與中國官員互動過密;被點名的國民黨立委則表示,在北京不與民進黨往來的情況下,維持對話是務實選項。

同篇報導引述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6月)對賴政府的批評,使用「一黨獨大」「以民主之名行獨裁之實」等語;台灣陸委會則表示,中國官方與官媒的相關論述與動態企圖干預此次選舉,凸顯事件的地緣政治壓力。

同時國民黨回應,民進黨發動罷免,是在失去國會多數後發動政治報復,批評罷免行動破壞民主機制、製造對立。

只是這次罷免案全數未通過,《美聯社》也分析未來影響。報導指出,此結果使民進黨翻轉國會勢力版圖的目標落空。並認為台灣選民在備受關注的投票中,否決罷免親中立法委員的提案,被視作「親中派」的在野陣營席次未遭撼動,將為民進黨帶來政治挫折。

《路透社》:北京隔海有動作;藍綠對「親中/務實對話」認定也有分歧

在罷免投票前,《路透社》於7月22日報導稱,北京方面就相關議題多次表達看法。依據報導,中國國台辦與官媒將本次罷免描述為賴清德的「政治操作」,並以「打著民主幌子行獨裁」「鎮壓反對派」等語彙表達立場。

8/17賴佩霞新書分享會 | 在基隆塔來一場心靈對話,立即報名!

報導指出,這場政治風波的背景是兩岸關係持續緊繃。北京近年在軍事與外交層面強化對台主張;賴清德政府則重申台灣的立場與制度選擇。賴總統多次表達願與北京對話,但目前尚未有進展。

儘管總統賴清德贏得2024年總統大選,但其所屬民進黨失去國會過半席次。在野陣營自此展現實力,「通過政府反對的法案並推動預算刪減,特別是在提升國防支出方面增添了不少阻力」。

依據報導,支持罷免者將行動描述為「反共」,並指稱國民黨立委「赴中」、「拒絕支持國防預算」與「造成議事紛擾」;國民黨否認並回應,對賴清德以「獨裁統治」批評其治理方式。

北京近年在軍事與外交層面強化對台主張。蘇義傑攝

北京近年在軍事與外交層面強化對台主張。蘇義傑攝

中方多次表態與輿論壓力:國民黨憂遭「抹紅」

此外,《路透社》指出,中方就相關議題多次表達立場,令國民黨在輿論上承受一定壓力,擔憂遭對手「抹紅」。

據6月記者會發言,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以「民主幌子」「獨裁」「打壓在野」等措辭評議賴清德;而《人民日報》於4月的評論文章中,則以「妄用罷免制度」「綠色獨裁」等說法加以指稱。

對於中國的聲援,國民黨撇清關聯,強調「他們既未主動尋求、也不希望獲得中國支持,無法左右北京的言論,並強調自身並非親中立場」。國民黨發言人楊智伃(Crystal Yang)對《路透社》表示:我們和所有台灣人民的感受是一樣的——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情。這是民進黨與國民黨之間爭取民意與認同的競爭,和中國大陸毫無關係。」

《路透社》援引台灣智庫IORG統計指出,2025年上半年,中國官媒與其社群帳號共發布約425則相關內容,使用「獨裁」、「綠色恐怖」等用語描述此次議題。外界亦關注其對輿論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吳思瑤指出,中國與國民黨在反罷免的論點相似,等同於北京在「替國民黨提供彈藥」,以影響選民。

國民黨則回應,鑒於北京拒絕與賴清德政府對話,他們與中方互動是爭取台灣利益的必要之舉,例如促進農產品出口。此外,國民黨表示,希望民眾踴躍投票,藉此表達對賴清德的不滿;他們指稱賴無能,並升高了與中國的緊張關係。

學界亦見不同聲音,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前國民黨副秘書長黃奎博認為,民進黨透過宣傳管道的運用,使社會對中國議題的警惕感上升。

《路透社》選後結果分析:罷免未過對民進黨構成挫敗

繼先前報導中國在罷免前聲援在野陣營後,《路透社》於7月26日報導:「台灣罷免在野立委的行動失敗」。

《路透社》指出,報導稱在野立委最終成功保住席次,支持者原盼以罷免向北京傳達訊息,反對者則批評此舉是對民主的攻擊。此次結果對民進黨構成重大打擊,賴清德政府失去重塑國會並奪回多數席次的機會。

報導指出,此次罷免投票發生之際,正值中國加大對台軍事與外交壓力,企圖強化對台主權主張。賴清德雖多次表達願與北京對話,但中方一再拒絕,並將他視為「分裂分子」。

《路透社》指出,這場罷免行動亦引起中國關注。選前,國台辦與官媒多次就相關議題發表評論,部分表述與國民黨的說法相近,並對賴清德提出批評。

對此,台灣政府於選後表示,北京可能試圖影響台灣民主程序,並強調職務去留應由台灣選民自行決定。

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吳思瑤受訪時表示,民進黨尊重並接受選民決定。她也指出,在此次過程中可見中國以軍事動態與資訊傳播等方式表達立場,呼籲社會提高警覺。

國民黨則表示,此次罷免係對去年國會選舉結果的延伸攻防,並批評執政黨推動所謂「惡意罷免」。同時強調,與北京維持溝通管道屬務實作法,相關作為係依法行使對行政部門的監督職責。

國民黨表示,此次罷免是對去年國會選舉結果的延伸攻防,並批評執政黨推動「惡意罷免」。圖為反對罷免民眾。蘇義傑攝

國民黨表示,此次罷免是對去年國會選舉結果的延伸攻防,並批評執政黨推動「惡意罷免」。圖為反對罷免民眾。蘇義傑攝

執政黨未來考驗多 

《美聯社》指出,若下月(8/23)的投票結果仍對民進黨不利,意味著總統賴清德的政府在2028年大選前,將可能持續面對立法院的強烈掣肘。

此外,《美聯社》引述台灣大學政治學者列夫·納赫曼(Lev Nachman)指出儘管罷免支持者投注大量心力,但在國民黨組織穩固、勢力盤根錯節的選區發動罷免,本就是一場「艱困的戰役」(An uphill battle)。

納赫曼認為,罷免失敗將進一步削弱總統賴清德的施政動能,尤其在面對明年地方選舉之際,政治推進空間恐將更為受限。「眼下,賴清德能做的不多,只能試著用更具創意的方式與民眾溝通、爭取支持。」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