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學個人申請分發缺額數破萬,名額將回流回七月考試分發,但分科測驗在少子化、考招新制衝擊下僅2萬9000人報考,既有考試分發名額加上各管道回流名額,預估將破3萬5000個,招生供給大於需求,被外界形容是「大缺額時代」。
進入學期的尾聲,大學生們也迎來「轉系」的季節。臉書粉絲專頁「圖地」整理了台大110學年度共61科系的轉系人數數據,卻意外發現熱門轉入、轉出科系,系名竟只因多了「農業」兩字,面臨截然不同的命運。
教育部長潘文忠今天表示,私校退場的核心考量是學生,有些人要揹負學貸,卻又不能接受良好教育,「這是政府很痛,但一定要面對的事。」
誰是台大下一任校長?自從去年底(2021)台大校長管中閔宣布不續任後,台大校長繼任可能人選,成了台灣教育界最被熱議的話題之一。隨著報名截止日6月27日期限逼近,各方角逐人馬陸續躍出檯面。近日傳出,人氣教授,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將參選?
近年全球受COVID-19疫情影響, 美國常春藤名校錄取率創史上新低,我國東海大學建築系逆境脫穎,畢業生今年錄取哈佛、麻省理工、哥倫比亞大學及康乃爾大學等常春藤名校,而工工系、物理系、外文系、國際學院學生獲柏克萊、喬治亞、紐約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等校入學許可。
新北淡水的聖約翰科大招生連年不振,導致財務狀況每況愈下。據了解,該校上月已和師生召開112學年系停招說明會,三大學院各類學制都有科系停招。聖約翰科大主秘黃寶瑛坦言,學校招生狀況不太好,導致入不敷出,校務會議已通過將在112學年度停招部分學制,但仍要報請教育部核定。
「選擇一所辦學穩定的好大學」是所有學生、家長都想知道的答案,但面對各校琳瑯滿目的自我宣傳,如何正確辨別?《遠見》邀請最熟知高教趨勢、各校秘辛的大學校長們來解密,他們心目中的「2022最佳辦學大學」獎落誰家?
基隆高中弱勢生唐于田曾在全校集合時沒有口罩因沒錢買,學測前將所有時間陪伴在加護病房的父親,獎助學金也用於支應父親後事,在師長鼓勵及各界協助下,他考取6所國立大學。
停辦2年多的南榮科大近來傳出將重返教育領域,校方低調說,確有此事,仍在徵詢階段。而遭教育部列為專案輔導學校的台灣首府大學,地方建議未來可規劃國立大學第二校區,除均衡地方高教資源,也能活化校舍設備。
受少子女化影響後段私立大專校院生存不易,近日包括南開科大等陸續傳出擬停辦後捐地,1日教育部再證實核定蘭陽技術學院停辦申請。但上述大專校院均非教學品質堪憂的專案輔導學校,教育團體表示,若非專輔學校,學校可循私校法辦理退場,學校於停辦後可有三年轉型期,清算後剩餘財產可捐私立學校法人或財團法人,董事會易安全下莊,可能成為未來私校退場的趨勢。
傳出停辦的台灣首府大學為求生存,去年起已將男生宿舍租給人力仲介公司成移工宿舍,鄰近已停招三年的原真理大學麻豆校區宿舍,更經建商「拉皮」整理後推案,更道盡當前一些私校經營困境。
華夏科大今天說,震驚與憤怒台科大學生會片面指台科大將「接收」華夏科大,要求台科大澄清;台科大說,曾在非正式場合與華夏科大談到合作可能性,未得到任何承諾。
昨晚(23日)深夜,台大的院所群組炸鍋了!有學測申請審查老師發現,教育部首次採用的學習歷程「書審系統」出現大瑕疵,「多元表現綜覽」等多個表單,自行上傳學生的欄位一片空白,又無加註原因,等於做了白工,恐造成老師誤判,以為該生沒有學習成果,影響到評分及錄取機會。讓家長不禁大喊:教育部可以饒了學生嗎?為何「學習歷程」相關系統又出包了?
確定全面停辦的台灣首府大學,今上、下午分批邀教職員座談,預計今年8月前資遣現有50多名教職員,據悉,多名老師質疑校方匆促停辦,相關程序根本未完備,損及師生權益,許多學生仍不滿未來得被迫轉學,校園持續籠罩低氣壓。
十多年前,位於宜蘭三星鄉的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在校內挖到了溫泉,成為全國唯一有溫泉的大專院校。耕莘把握這個地底湧出的寶貝,從綠色能源、長照健康、有機生態、循環經濟等不同面向,為學校與三星鄉帶來新契機。
少子女化高中職首當其衝,近五年光是高職就讀人數就已減少近15萬人,又以餐旅、商管群跌幅最大,新北市三重區以商管群為主、創校近一甲子的清傳高商將於111學年度停招。教育團體表示,少子化對商管及餐旅群影響最大,該校一旦停招,勢必會讓其他私立高商倍感壓力。
【亞洲地方創生】一位雲科大的大學老師,長達十年陪伴同一個小鎮進行地方創生。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感恩這樣的陪伴,也認為大學的課程可以搬到地方,以創生做為教學的現場,讓大學的人才就是地方的人才。
隨著108課綱首屆高三生即將步入大學,做為入學依據的「學習歷程檔案」爭議不斷。尤其偏鄉受限地理條件、資源較少,如何突破限制?
國內「博士無用論」讓不少大學博士班都招不到學生,成大半導體學院111學年博士班最近報名截止,卻出現爆量情況,錄取率只有20到25%,院方表示,原因除了半導體是全球最夯產業之一外,學院與企業合作,提供獎學金讓學生在攻讀期間可以安心研究,未來還有機會直接進入高階產業服務,成為全球重要的高階研發人才。
行政院於4月21日的行政院會後記者會上,正式拍板《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同時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底定台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的基礎。減碳,更有法規的依據了,但當企業加速永續行動時,接下來可能會遇到的難題是:綠色人才何處尋?
最近,高三生正在如火如荼的製作、上傳學習歷程檔案,並為之後即將到來的個人申請面試做準備。許多高三生忙到焦頭爛額,卻始終茫然,心中最大的疑問就是:「大學教授到底看什麼?」《遠見》詢問專家與大學熱門的商管、資工科系教授直接解答。
企業對永續人才的需求方興未艾,大學透過各種協助地方創生、產業升級、環境改善的USR方案,帶領學生學習永續之道。但怎麼讓USR不會流於「師生到此一遊」的淺薄課程?成大、東海、屏科三所永續績優大學校長,現身說法。
《遠見雜誌》第三屆USR大學社會責任獎於4月13日進行頒獎典禮,共頒出24個獎座,16所得獎大學校長、副校長等代表出席,評審團主席前教育部政務次長姚立德,以及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更分享對各校USR作法的建議,以及對永續大學的觀察。
法國電影《小鎮醫生》中的尚皮耶醫師,隻身在偏鄉服務了三十多年,是當地居民的唯一依靠;然而,逐漸老去、屆齡退休的他被診斷出重症,不得不考慮放下長期背負的使命與責任。這時,問題來了——該去哪找下一位願意到此執業、久待的醫生?又該如何建立居民與新醫生之間的信任感?
最近的中山大學,很忙、很熱鬧!這間位於高雄西子灣的頂尖大學,近來頻頻通過國家級高教政策推動補助計畫。除了晉升雙語標竿大學,獲准設立國際金融學院與後醫系,針對培育台灣最重要的「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人才,中山也成為繼台大、清大、陽交大和成大後,首間通過設立半導體相關創新學院的學校。
醫學生每年限額一三○○名,近年大學要申設醫學系或學士後醫學系相當困難,不過今年教育部一口氣放行清華、中興、中山的後醫學系成立招生,元智、陽明交大、中央也摩拳擦掌準備。然而,後醫系卻也引發醫界反彈。
「新竹縣是一座年輕的城市,下一代才是主角!」楊文科縣長如此對同仁們說著他的教育原點。
30多年前,台大、陽明、高醫、成大與長庚都曾開設學士後醫學系,但除高醫大外,其他學校接連停辦。30年後,清大、中興、中山以平衡偏鄉醫療資源不均為目標,再戰後醫系,但學生對要長時間留在偏鄉、無外援、如何養家等問題多有疑慮,此次是否真的能成功?
面對農業缺工,農業相關科系學生畢業後卻不留農,雲林縣虎尾科技大學農業科技系導入「師徒制」教學,不僅為農業找出路,也為在地找方法、為地方創生建立典範。
台灣也能產酒?其實百年前,台灣居民也用各種方式釀酒,為了讓消失的文化能夠重現,高餐大團隊蒐羅史料,讓台灣的在地佳釀再次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