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捍衛戰士的阿湯哥回來了!休刊3年的《獵人》也要讓酷拉皮卡下船了嗎?這些曾陪伴我們成長,讓我們「心動」的偶像、角色,誰說長大後就不用再沉迷了呢?有喜歡的人事物,我們才能常保年輕的感性。(本文摘自《生而為粉,我很幸福》一書,作者為橫川良明,以下為摘文。)
編按:面對羞辱創傷,當時的情景,會因為被他人對待或傷害的關係,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個汙點。當我們不說出來,我們無法擁有力量,去阻止施加創傷者。(本文摘自《羞辱創傷》一書,作者為周慕姿,以下為摘文。)
編按:所有的情緒,都只是一種未經鍛鍊的本能反應,它不是真正的自己。你要做的,只是觀察這些情緒與反應,是怎麼形成的?以及,下次再碰到類似的事件,你的情緒和反應是不是可以有其他的選擇?(本文摘自《其實,你不是你以為的自己》一書,作者為吳若權,以下為摘文。)
編按:雖然有些人一聽到結局是離婚就覺得可惜,但我總覺得,要避免使用「好」或「不好」的方式,來評斷一段婚姻的最終結果。(本文摘自《今天雖然很好,但不知道明天會怎樣》一書,作者為羽茜,以下為摘文。)
一旦真正實踐極簡主義後,你會發現從前總是嚷嚷時間不夠的自己,竟有了更多餘裕去做過往沒機會嘗試的事。
當有人和你說:「我可以給你一點建議嗎?」你會有什麼反應?是心跳加速,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做好,所以對方要「批評」你?這位美女創辦人認為,好的領導者都是「建議的磁鐵」,吸引他人對自己提供建議。本文將介紹她提出的4個方法,讓我們面對建議時能保持開放的心態。
編按:許多勇敢的「No」造就了美麗而勇敢的「Yes」。說「Yes」會改變一切,那會讓你穿越一道門。在當下表示贊同並接受,有時這就是幫助你迎向下一個更大的「Yes」所必須做的事。(本文摘自《為自己,再勇敢一次》一書,作者為安妮.唐絲Annie F. Downs,以下為摘文。)
編按:戀愛,是對親子關係的深刻複製,所以,戀愛關係也尤其難以「分離」,戀人分手帶來的痛不亞於童年時父母與我們的分離。但是,如果爸爸媽媽不與我們分離,那麼,我們就不能成長。兩人總是黏在一起,這並不是生命的自然與健康狀態。(本文摘自《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作者為武志紅,以下為摘文。)
編按:遇到不友善的對待時,學著放下是非對錯的批判,同理對方的動機,回來看護自己,療癒所遭受到的傷害。別急著批評對方或責怪自己,這樣不但無濟於事,浪費心力,還會受困在原地,錯失前進的機會。(本文摘自《其實,你不是你以為的自己》一書,作者為吳若權,以下為摘文。)
編按:自社群媒體開始流行以來,各國都有不少青少年被憂鬱壟罩,彷彿全世界除了自己以外,大家都過得幸福又美滿,然而這些,許多都是不真切的幻覺。(本文摘自《快樂醫學》一書,作者為洛桑加參,以下為摘文。)
編按:只要我們對別人的期待越大,就越容易模糊彼此之間的界限,進而「希望他能夠(為了我)這樣做」,不斷膨脹期待值。其實,「對方所做所為符合我的期待=我獲得對方的重視」這條等式已經不成立了。(本文摘自《離線練習》一書,作者為安藤美冬,以下為摘文。)
編按:在親密關係中,如何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同時讓對方正確解讀,可說是雙方溝通上最重要的功課。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分享:溝通的時候想要心想事成,只要懂得對方心理,外加一些溝通技巧,就能夠「心想事成」。(本文摘自《從說話洞察人心》一書,作者為林萃芬,以下為摘文。)
編按:一個人之所以感到不夠自信、或是自卑,未必是外在某些條件或表現比別人差,而是內心深處受到「限制性信念」影響,覺得自己配不上更好的對待、更值得的人生,才會不斷地討好別人、或貶抑自己。(本文摘自《其實,你不是你以為的自己》一書,作者為吳若權,以下為摘文。)
不知不覺,過了第十二個母親節。其實幾乎我所有的高中、大學同學的孩子,都已經入社會了。晚育有缺點:即將年老體衰之際,還任重道遠;晚育也有好處:別人在惶恐空巢期,我的孩子還在啟萌期,就算只有一個孩子,也忙得很。
今年3月到蘭嶼長住,認識了兩位自力更生的女孩V和角落,被她們的故事感動。
火車穿梭於小橋下、白馬王子癡癡遠望城堡裡的公主、小熊在糖果屋上大快朵頤、嚕嚕米邊搖椅邊織圍巾、米奇米妮相約搭摩天輪……,伴隨著卡農、歡樂頌等悅耳的音鈴聲,一個個以木質工藝創造的小世界,歡騰、雀躍,童話躍然盒上。
距離師大夜市不遠的巷子內,有一家特別的店,幾米、維梅爾、克林姆等藝術家作品高掛,遠看如同畫廊一般,近看你會發現他們其實都是拼圖,但細節、筆觸等都不馬虎,這家店就是「雷諾瓦拼圖文化坊」。
編按: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在《薛西弗斯的神話》的開篇說:「真正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自殺!思考人生是否值得過。」如果沒有結束生命的勇氣,至少要有面對生命的審慎――要不要生養兒女?這是一個問題!(本文摘自《哲學家,很有事?》一書,作者為賈辰陽,以下為摘文。)
為什麼我們會在消費過後、把東西買回家之後才感到後悔?才發現原來自己沒有那麼喜歡?這可能是因為「聚焦錯覺」(Foucusing Illusion)。
走進Marvel(漫威電影宇宙)超級英雄限定店門市,門口一尊全長約成215公分的《鋼鐵人》雕像,汽車烤漆等級的噴漆,完美複製漫威電影中,穿上金屬科技裝甲、擁有高防禦作用的鋼鐵人角色,全身多處亮燈設計,更重現電影中對戰時的霸氣姿態。
兒時,你是否曾拿著機器人模型,在自己的小宇宙裡翱翔?也是否曾為芭比娃娃梳妝打扮,設計橋段英雄救美?
編按:Enrike(小川愛莉)從18歲開始展開公關小姐的生涯,因上傳一口乾掉香檳的「香檳空瓶」到部落格上,開始受到關注。加上其對待工作的真誠態度與努力,形塑出別具個人特色的「Enrike溝通術」。(本文摘自《日本第一女公關的人際溝通術》一書,作者為Enrike小川愛莉,以下為摘文。)
編按:言情小說中,霸道總裁往往戴上冷漠或者自戀的面具,來掩飾自己內心的孤獨與脆弱。某種程度上,脆弱型高自尊和霸道總裁形象極為相似,他們總是採用各種防禦性策略來掩飾自己真實的內心。(本文摘自《我還能變好嗎?》一書,作者為王軼楠,以下為摘文。)
編按:多數人的批判之聲都出現在童年時期,並隨著從外界接收到的訊息及累積下來的經歷逐漸成形。批判之聲會強化某些行為與想法,使人拚命地想得到愛,為此養成不斷適應、改變的習慣,最後反而忘了自己的需求。(本文摘自《內心對話的力量》一書,作者為艾美.布魯納Emmy Brunner,以下為摘文。)
編按:友誼裡不是只有甜,還有競爭和比較。在「我不希望他比我過得好」這種敵對心態的背後,其實是害怕自己不夠好。切記,當愛與競爭面對面時,不要讓競爭占了上風。(本文摘自《這世界很好,但你也不差》一書,作者為萬特特,以下為摘文。)
編按:和朋友聊天時,覺得時間一轉眼就過了,各位一定也有這樣的經驗吧?這樣的朋友就是這種「讓對方想說話的高手」。比起聽別人說話,人們往往覺得自己說話的時間過得比較快。因此,愈能創造一個讓對方忍不住想說話的空間愈厲害。(本文摘自《一流、二流、三流的說話術》一書,作者為桐生稔,以下為摘文。)
編按:拄著拐杖走路,讓我有幸能細細欣賞路邊的野花,也遇見了一些有別於新聞報導上充斥的「厭老」現象,而是對年長者十分體諒的人。人即使上了年紀,行動不便,也依然擁有開懷大笑的自由,因為他們是掌控自己心靈的主人,而得以擺脫老年的束縛。(本文摘自《和小人物過一日生活》一書,作者為南亨到,以下為摘文。)
編按:「巴南效應」是我們正確認識自己的嚴重阻礙,尤其是現在各種星座、血型等偽性格學大行其道,只有真正面對自己的各個方面,才能學會不輕易給自己貼上籠統的標籤,從而認識真正的自己。(本文摘自《墨菲定律》一書,作者為張文成,以下為摘文。)
編按:與好友愛上同一個人,該怎麼選擇呢?也許妳沒有自信,或者覺得很不安,但現在不做出任何行動一定會後悔。就算他選擇了敵人或者伏兵,提起勇氣釋出好意的經驗,也一定會對於下一次戀愛有所助益。(本文摘自《為什麼大家都來問我?》一書,作者為幡野廣志,以下為摘文。)
編按:我們往往以為自己會依據事實加以思考,其實多數都是從事實中衍生出負面思考,於是負面思考才會讓人感到痛苦。(本文摘自《走出困難的冥想習慣》一書,作者為加藤史子,以下為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