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遠見會員
免費瀏覽更多專題好文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文章
特輯
訂閱
特色頻道
關於我們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服務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2:30;13:30~17:00
服務信箱:gvm@cwgv.com.tw
胡偉良觀點:從新加坡居住正義,看台灣、韓國打房失敗的「3大共同原因」
台灣和韓國多年的打房措施,多見雷同之處,但皆未見成效,都是在壓抑需求,而少從增加供給上著手,相較之下,新加坡的制度更能真正的照顧到民衆的居住需求。以下是針對台灣、韓國、新加坡三國住宅政策的制度性比較、成效評估與建議分析,從根本邏輯、執行效果、民眾感受與長期社會影響進行深入探討。一、三國住宅政策主軸比
關稅壁壘+地緣政治,台灣房市會崩盤嗎?
編按:在川普掀起的關稅戰、貿易戰,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加劇下,台灣房市是否面臨崩盤,引發關注。2025年第二季起,營建業者信心轉為悲觀,顯示不容樂觀。面對多重利空,供需兩端雙雙降溫,房價與交易量均呈現壓力。2025年3~6月,台經院的「營建業營業氣候測驗點」,從先前的「信心回升」象限,落入「看法悲觀」的
台北市房價貴桑桑,「這種物件」卻成搶手貨?胡偉良:5面向揭密市場結構
根據房仲業者彙整2024年台北市實價登錄的住宅交易資料顯示,台北市屋齡超過30年的住宅交易占比高達54.7%。也就是說,每成交2件住宅,就有1件是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這樣的數據,清楚揭示出台北市房市結構「老化」現象日益嚴重,並對市場供需、購屋趨勢及未來都市發展,帶來深遠影響。進一步觀察台北市12個
都更合約不能「這樣簽」?當心1樓分到的比樓上還少
1樓的房子可能有商業效益,因此價值會較樓上高,但其土地持分與樓上相同,算出來的可建容積與樓上一樣,如果沒有考慮一樓的價差,換算出來的選屋價值就會與樓上住戶相同,但如果用同樣的選屋價值來選擇有價差的房屋,就會出現這種不合理的情況。(本文節錄自《一次看穿都更×合建契約陷阱》一書,作者:蔡志揚,時報出版,
再多限貸限購都是杯水車薪?胡偉良:房價愈打愈漲,背後「2大結構問題」
台灣的房價問題,已不是一天兩天的現象。然而,近年來政府屢屢「打房」,從限貸、實價登錄、重稅、禁轉約到預售屋管制,每一次聲勢浩大,每一次標榜居住正義,但結果卻總是令人失望:房價不跌,反而愈打愈漲。這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制度錯置與政策方向失衡所造成的結果。最關鍵的是,政府始終只治標不治本,只壓抑需求,卻不
真正實現居住正義,住宅補貼應弱勢優先
編按:針對台灣的整體住宅政策,政府應該每隔十年就檢討一次,規劃未來十年的住宅願景。作者認為,當前整體住宅政策的目標,應調整為:在符合總體「居住正義」下,達到個體「住者適其屋」的社會期待。近來因75萬戶的租金補貼政策,中央與地方分擔經費,引發政治角力與弱勢照顧的爭議。然而,政府卻未根本檢討過去300億
房市怪象!「預售漲、中古跌」房屋交易量緊縮,房價緩跌卻難落底?
台股飆漲與新青安貸款等利多刺激下,台灣房市去年迎來短暫榮景,完銷建案遍地開花;然而,一年過後,熱潮驟冷。根據統計,六都加新竹地區今年上半年完銷案數僅約303筆,較去年同期減少逾五成,尤其台中市最明顯,完銷數從171筆暴跌至37筆。只不過,買氣急凍,高房價卻堅挺不墜,購屋負擔沉重,使得自住買方裹足不前
現在該買房嗎?「這3族群」可買!胡偉良:2025年台灣房市購屋策略
政策環境緊縮、房價走勢分化、市場交易量萎縮,台灣房市在2025年進入「修正盤整期」,市場呈現「量縮價穩」格局,部分區域價格鬆動,但核心地段仍具支撐力。該買房嗎?何時買?怎麼買?以下是綜合最新市場動態的購屋建議:一、當前台灣房市狀況分析1. 政策環境緊縮- 央行持續實施「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限制第
房市「留校察看」,央行信用管制未鬆綁!銀行慎貸讓交屋族緊張、首購族卻步
中央銀行6月19日召開理監事會議,決議利率、存準率維持不變,也未鬆綁自2020年以來實施的多項房市信用管制措施,展現政策持續緊縮的態度。專家分析,此舉符合市場預期,也是為了防止資金轉向房市而預作防線,避免資產價格失控。現階段,房市雖因七次信用管制與六次升息,顯著轉冷,但不動產放款仍處高檔,加上貸款核
為何新加坡住宅政策值得台灣學習?胡偉良:「這4點」撐起人民安居夢
過去30年間,全球主要國家在住宅政策上的進展可謂日新月異,其中以新加坡最具代表性。在寸土寸金的島國中,新加坡政府沒有選擇「放任市場主導」,而是積極設計完整住宅制度,藉由專責機構「建屋發展局(HDB)」主導房屋供應、維修、更新與社區規劃,成功打造出全球最穩健的公營住宅體系,也因此在2023年成為全球人
加好友掌握趨勢
關注FB熱門議題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
請登入會員
此為會員限定功能立即登入
今天準備好明天的競爭力!精選國際、產經時事,快速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