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公布的2024年經濟數據,描繪了一幅清晰的台灣經濟圖像:成長動力高度集中在以台積電為首的科技製造業。其中,營建工程業對GDP成長的貢獻僅0.07個百分點,不動產業0.06個百分點,兩者合計僅占總成長率的0.13%,遠低於製造業的2.68%。這組冰冷的數字背後,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矛盾:一個對宏觀經濟成長「貢獻有限」的產業,為何卻與民眾的「生活幸福度」和「財富感受」緊密糾纏,甚至成為社會焦慮的主要來源?
此一現象恰恰說明,單純以GDP成長率作為施政唯一指南已顯不足,將政策重心轉向以「居住正義」和「都市更新」為核心的擴大內需戰略,不僅能挖掘經濟新動能,更是提升民眾幸福感與國家安全的關鍵之舉。
一、 數據背後的真相:經濟成長與民生感受的嚴重脫鉤
首先,我們必須正確解讀央行數據的深意。營建與不動產對GDP成長貢獻低,其原因多元,絕非僅歸因於「打房」政策。
1. 產業結構的自然結果
數據明確指出,營建投資中高達67%用於「非住宅房屋」(如廠房)和「基礎建設」,這些項目直接服務於出口導向的科技製造業。
換言之,營建業的產能已被高科技業的擴張所吸納,其成長體現在製造業的出口榮景中,而非一般住宅市場。這是一個成功的產業政策結果,但也導致了經濟成長的果實與普羅大眾的居住需求關聯性降低。
2. 「價」與「量」的分離
GDP計算主要反映「交易量」的增加值。打房政策(如信用管制、稅制改革)確實有效抑制了房市的「交易量」,特別是短期炒作的頻率,從而降低了其對GDP成長的直接貢獻。
然而,這些政策對房「價」的抑制效果相對有限。高房價已然成為一種「存量」問題,它持續對未購房者形成巨大的財務壓力,這種壓力不會因為當年交易量減少而消失,反而因為買不起、不敢買而加劇了民眾的相對剝奪感和焦慮。這導致了「GDP數字好看,但民眾無感」的脫鉤現象。
3. 財富效應與心理帳戶
對許多家庭而言,房產是核心資產。高房價使得有房族(通常是中老年人)財富膨脹,而無房族(通常是年輕人)望之興嘆。
這種巨大的財富差距深刻影響著不同群體的幸福感知。經濟成長由出口創造,但財富分配卻由房市主導,這加劇了世代的相對剝奪感和對未來的不安。
(延伸閱讀│「這數字」創10年新低!胡偉良:台灣房市崩盤的4大現實徵兆)
二、 老屋危機:不僅是居住問題,更是經濟與安全的雙重隱患
老屋問題是點破此一矛盾現象的核心。台灣住宅存量中,屋齡超過30年的老屋比例極高,這些建築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 安全風險
耐震能力不足、電線老舊、消防設施缺失,這些都是都會區潛藏的巨大公安危機,每一次地震都敲響一次警鐘。
· 生活品質低下
缺乏無障礙設施(電梯)、管線老舊、壁癌漏水、停車空間不足等問題,嚴重影響居住品質,特別是對於高齡化社會的長者極不友善。
· 能源效率不彰
老舊建築的隔熱、採光、通風設計不佳,導致高昂的冷氣用電需求,與全球的節能減碳趨勢背道而馳。
然而,龐大的老屋更新需求並未有效轉化為經濟動能。問題卡在都更的「高交易成本」:產權整合困難、民眾信任不足、法規程序冗長、以及缺乏有效的實施機制。這使得一個理應蓬勃發展的內需產業陷入停滯。
(延伸閱讀│看不見的「定時炸彈」?胡偉良解析:當金融控管遇上台灣老屋危機)
三、 擴大內需:連結經濟成長與民眾幸福的戰略橋樑
因此,現階段的關鍵在於,如何將民眾對「宜居、安全住宅」的強烈需求,有效轉化為帶動經濟成長的動能。這需要一場從思維到政策的典範轉移:
1. 將「都更與社宅」視為國家級戰略產業
政府應以更積極、更創新的角色介入,將大規模都市更新和社會住宅興建,提升到與半導體業同等重要的戰略高度。
這不僅是社會政策,更是勞動密集型、內需驅動的綠色經濟政策。它能直接創造就業(營建、建築設計、物業管理、金融服務等),並帶動上下游產業(建材、家電、家居裝潢)。
2. 金融與稅制創新
設立專為都更與社宅服務的「國家住宅更新基金」,提供長期、低利的融資。同時,設計更細緻的稅賦誘因(如容積獎勵、稅負減免),鼓勵民間資本投入,並確保利益分配更為公平,加速整合效率。
3. 推動「綠色與智慧建築」標準
將都更與社宅計畫與節能減碳、智慧城市目標結合。強制要求新建或改建住宅符合高標準的綠建築、智慧電網和無障礙設計。這不僅提升居住品質,更能催生一個全新的綠色建材與智慧家居產業鏈,推動產業升級。
4. 平衡「生產」與「生活」
過去經濟模式側重「生產性投資」(蓋廠房),未來應更注重「生活性投資」(蓋宜居、安全的家)。一個讓人民安居的社會,才能釋放更多的消費力與創造力,形成經濟與幸福的良性循環。
穩定的居住環境能降低社會流動成本,讓人才更願意生育、創新與消費,這才是長遠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
(延伸閱讀│政府、建商、民眾三方共贏!胡偉良:房價要降,「這2個字」比打房更有效)
胡偉良觀點:超越GDP,追求以人為本的成長
品嘉建設胡偉良指出,央行數據揭示了一個真相:台灣過去的經濟成長模式與民眾的日常生活幸福存在斷裂。營建與不動產業對GDP貢獻低迷與其社會影響力巨大的矛盾,正是一個強烈的信號,提醒我們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應是提升全民的福祉。
與其被動地視老屋為危機,不如主動將其視為啟動新一輪內需成長的鑰匙。透過一場大規模、以人為本、綠色智慧的「居住革命」,我們不僅能消除都會區的安全隱患、大幅提升民眾的居住品質與幸福感,更能激活一個龐大的內需產業,創造就業,讓經濟成長的果實更加普惠、更加貼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
這是一條從「數字GDP」走向「幸福GDP」的必經之路,也是台灣面對未來高齡化、減碳化挑戰的關鍵佈局。
(延伸閱讀│台灣房市因「打房」跌落神壇?胡偉良:房地產影響經濟遠超過GDP貢獻)
* 專欄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