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股和陸股上沖下洗震盪幅度大,加上各大金融機構紛紛下修兩國的GDP經濟成長率,唱衰經濟前景,投資人不禁擔憂,熊市真的來了嗎?投資策略如何調整?
台灣近幾年因半導體需求快速增加,加上台商回台所帶動的資本投資,為經濟創造了一波榮景,國際地位和認同上均有明顯提升,但同樣作為亞洲四小龍的香港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結局。本文將解讀這幾年帶動台灣發展快速的關鍵點,以及與香港經濟結構上的不同。
編按:生態學者赫曼.達利(Herman Daly)表示,過了某一點之後,成長開始變成「不經濟」,它開始產生的「弊病」多過於財富。事實上,國家能夠以不到1萬美元的人均所得,在各種重要的社會指標上獲致成功。(本文摘自《少即是多》一書,作者為傑森.希克爾Jason Hickel ,以下為摘文。)
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發至今,不僅殘害人們健康,更成為點燃各國債台的引信。其中,南亞島國斯里蘭卡首當其衝,面臨嚴峻的破產危機。
在2021年的顯著反彈後,世界銀行預測,全球經濟在新的一年前景較為黯淡。由於各國復甦腳步不盡相同,已相當嚴重的貧富差距預期還會惡化,這也將拖累全球管控疫情的進度。
中國經濟2021年增長8.1%,但消費對其中的貢獻奇低。這個居民儲蓄率名列世界第一的經濟體,「地表最富」的人們卻變得不敢花錢。除了疫情逼使內需縮手,還有大環境的不確定性。中國政府2022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振消費,但有難點。
編按:在2010年初,兩位哈佛經濟學家萊因哈特和羅格夫發表一篇論文〈債務時代中的成長〉,聲稱已確認政府負債的一個關鍵「門檻」或臨界點。他們指出,一旦債務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的90%,經濟成長將大幅滑落。但其他研究人員卻無法複製萊因哈特和羅格夫的結論。(本文摘自《克魯曼戰殭屍》,作者為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以下為摘文。)
中央銀行理監事會決議利率「連五凍」,房市管制措施暫不調整,對今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則上修至5.08%;即便國內疫情升溫,總裁楊金龍仍有信心,直言「我們認為今年經濟是很穩健成長」。
主計總處今天發布最新經濟預測,帶來好消息,估109年與110年經濟成長率分別為2.54%與3.83%,今年經濟成長率「保2」無虞。
編按:台股已在12/3盤中飛越「萬四」行情,再創歷史新高!接下來該如何布局?最新的2021《遠見》投資趨勢大調查出爐,46家投資機構普遍認為明年經濟會更好。他們看好哪些利多題材?哪些產業有機會一路旺到2021年?快來看專家嚴選夯股名單!
眾所周知,新冠肺炎疫情拉低了全球經濟表現;此外,世界193個經濟體景氣下滑的幅度,取決於各國疫情防控的成效。
即將進入尾聲的2020年,充滿了變數,新冠肺炎重創各國經濟,疫情至今尚未緩解。反觀台灣,由於防疫有成,經濟逆勢成長,與全球相比宛如平行宇宙。然而,置身世界變局中,2021年仍有四大生存關卡,台灣絕不能掉以輕心。
「2020第18屆遠見高峰會」專題論壇「智慧科技應用的下一步」中,經濟部政務次長陳正祺,就「疫後新世界 台灣產業新布局」發表演講。陳正祺表示,台灣防疫、經濟成績優秀,經濟部乘勝追擊,要讓台灣成為全球經濟關鍵力量。
國發會今年7月提出「2024年,人均GDP達3萬美元」的願景時,各界無不引頸期待。在財經部會歷練40年的經建會(國發會前身)前副主委葉萬安,長期鑽研經濟數據的他直指,「新冠疫情」,以及「找對人,做對事」將是能否達標的兩大關鍵。他甚至認為政府「3萬美元」的目標,有低估之嫌,畢竟,只要四年內不發生戰爭或重大突發事件,該目標可順利達成。以下,是葉萬安最新著作《台灣經濟再奮發》中,對於台灣人均GDP3萬美元議題的精采內容:
國際貨幣基金(IMF)13日發布最新報告,預估2020年全球經濟成長率,調升為-4.4%,而台灣防疫成效舉世有目共睹,今年經濟成長率大幅上調為0%,明年可望達到3.2%,並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冠!
14年前,政院即喊出人均GDP要在2015年達到3萬美元的目標,但未能如願;今年國發會再度提出同樣願景,台灣要如何完成任務,從三張圖可以看出端倪。
全球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的確診數已逾2950萬,其中死亡人數更破93.3萬。近期,比爾和梅琳達.蓋茲基金會發布重磅年度報告:《2020年守門員報告》,指出疫情25週以來已讓貧國公衛體系,倒退25年!報告還提出多項建議,值得全球領導人參考!
疫情未歇,諸如美國、日本等主要國家的GDP數字,仍處於雙位數衰退,看來全球央行仍會大撒鈔票救市。但熱錢是否衝高通膨、央行會否轉向?本週「財經M平方」創辦人陳佳茹(Rachel)帶你一圖看懂全球投資水溫,以及聯準會的下一步。
台股上週越過天險之後,一路衝衝衝,即將挑戰1萬3000點;同時,美股行情也持續創高。然而,美國確診人數愈滾愈大,至今仍是全球最大疫情國,為何股市卻逆向走揚?本週「財經M平方」創辦人陳佳茹(Rachel)帶你看懂台、美總經基本面,以及美國疫情二爆後的觀察重點,探討疫情與經濟共存的關鍵指標。
疫情重創美國經濟!美國第二季GDP年減9.5%,季減更高達32.90%,不僅比金融海嘯時期還要慘,更是有記錄以來美國經濟最嚴重的萎縮!到底美股會如何走下去?是否將拖累全球經濟?
(一)全球化裂解中重大政策承諾7月中行政院國發會宣布:在蔡總統任期結束前,人均GDP可達3萬美元,今年預測約為2萬7000美元。儘管3萬美元仍落後其他三小龍甚多,但總算呈現了我們在國際上往前衝刺的活力,跳脫了台灣被指為「中等所得國家陷阱」的稱呼。這是當前全球化裂解危機中重大施政承諾,正如蔡主席在民進
中經院今天公布最新經濟成長率預測,由於政府相繼祭出紓困及振興措施,並在加入三倍券效應,假設替代率70%情況下,約可增加0.44個百分點,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1.77%,較4月預測的1.03%大幅上修0.74個百分點,這也是國內預測機構首次在疫情期間上修經濟成長率。
陸股近期波動加劇,但最新公布的第二季GDP,中國重返正成長,領先全球主要國家走出疫情衰退谷底,到底陸股行情能否延續?
很久沒看到梅克爾和馬克宏意氣風發的演出了。梅克爾即將交出政權,至於法國的馬克宏民調持續低迷,曾經引領歐洲的政治金童光環不再。是什麼事情讓他們重出江湖,再次攜手?
自1/23中國武漢封城、正式爆發新冠肺炎以來,近百日的時間裡,全球經濟政策與數據迭創記錄,幾乎每天都在寫歷史。但這些數字並不樂觀,究竟發生什麼事?
你的消費,都是別人的收入。別人的收入,又會變成新的消費或者投資。GDP因此會愈滾愈大,這就是「乘數效應」。(本文摘自《每個人的商學院・商業基礎》一書,以下為摘文。)
4月17日中國大陸統計局發布經濟預測,結果令人大失望!此份2020年中國經濟春季報,顯示大陸2020年第一季的GDP首度見負,為-6.8%,創下自1992年以來的新低紀錄,「大陸經濟V型反彈」的期待落空。
出海求生掐指一算邁入第四年了,至今爲止待過三個南方國家,是名副其實的新南向政策實踐者。(其實就是一位苦命台勞)
日本人不消費,安倍箭再怎麼射,都是空包彈;相較之下,美國的川普可就幸運多了,原因是,就算前景未明,只要消費者願意花錢,美國經濟還是可以保持暢旺。
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日本進入病毒社區傳播階段,美國CDC更新旅遊警示資訊,把日本也列入一級警示,與香港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