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年,兩岸關係緊張,不少民眾憂心忡忡。行政院會日前通過的總預算案,更讓外界驚訝不已,2026年的國防預算飆升至新台幣9495億元,占GDP的3.32%,不僅創下歷史新高,甚至比北約盟國更早達到美國總統川普的要求,綜觀台灣每年的總預算也不過三兆,這豈不是每三塊錢當中,就有一塊錢要用於國防。這樣一來,台灣真的就能安全了嗎?
台海局勢的轉變與惡化,肉眼可見。今年2月14日,總統賴清德在國安高層會議後,首次公開宣示要以優先編列特別預算的方式,讓國防預算達到GDP的3%以上;8月間,更在公開場合,多次重申要達到這個目標。
政府隨即展現出超高效率,8月21日,行政院會通過明年度(2026)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歲入編列新台幣2兆8623億元、歲出編列3兆350億元。其中,國防預算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簡稱北約)標準,整體達到9495億元,刷新歷史紀錄,占GDP的3.32%。
行政院雖通過總預算案,但明年元月才會進入立法院審查。所以今年8月間,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罕見地主動邀約國民黨及民眾黨的立委,針對台灣國防預算及美台防衛合作進行商談。
此舉,被外界解讀為美方試圖建立與在野黨的溝通管道,以確保台灣2026年國防預算得以達到GDP 3%以上的目標。
台灣的表現,或許會讓北約32個成員國感到汗顏?2014年,北約成員國雖在威爾斯峰會達成「國防支出達GDP 2%目標」的共識,直到2022年,仍僅有七個國家達標,一拖再拖,今年才勉強全部完成。台灣堪稱「模範生」,2024年國防預算占比GDP已來到約2.5%,甚至提前計畫在2026年攀升至GDP的3.32%,這是去年底川普競選時,提出的政見:北約成員國的國防支出至少達GDP的3%。
2026年國家總預算的31.3%都要用在國防上?
2026年,台灣一口氣將國防預算提高至9495億元,這是什麼概念?就是明年的國家總預算如果順利通過立法院審查,其中的31.3%都與國防有關,相當於每三塊錢的支出,約有一塊錢用於國防:包括國防部編列5614億元的預算,以及已編列、預計編列的特別預算1792億元、非營業特種基金654億元,還有參酌「北約」標準,納列退輔會退除役官兵退休給付、海巡署的支出,合計共9495億元,較2025年增加1768億元、年成長約23%。
以一家四口為例,假設家庭年度可支出的經費為100萬元,意即有31.3萬元必須拿來買防禦、保護家人的商品,這也意味著該家庭可運用的彈性變小了,恐無法每年出國度假,也可能必須刪減買保健食品的預算,或降低外出吃大餐的頻率……。
巧婦難為無米炊,政府也一樣。中央政府的總預算是斟酌歲入而編列,例如2023年〜2025年,總預算歲出分別為2.8兆、2.85兆以及2.92兆元,每年的變化落差並不大。
正因如此,當有單一項目遽增時,勢必壓縮到其他用途的經費。但如果花近上兆的錢能確保台灣的安全,多數民眾或許會願意共體時艱,相忍為國;關鍵是,台灣真能換來安全保障嗎?
在外交國防委員會16年的馬文君表示,大家都認同增加預算以強化台灣的防衛能力,並藉此提高對敵方的軍事威懾力與作戰持久力,但國防預算必須用在刀口上,買到合適的武器比採購一大堆的武器還要重要。
棘手的是,隨著國際軍武發展的日新月異,台灣向美國採購的武器,至今仍有很多未交貨,甚至延宕多年,一旦台海發生衝突,這些武器是否已經過時,難以確保國軍的防禦能力?
台灣國防預算如達GDP的5%,相當1兆2775億元
根據美國華府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2024年8月的報告指出(編者按:這已是最新報告),目前美方積欠台灣的武器價值已達到205億美元(約當時的新台幣6554億元),延遲交付的武器清單,包括F-16C/D Block 70戰機、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HIMARS)、魚叉反艦飛彈、刺針防空飛彈、火山布雷系統……。
這僅是去年8月的統計數據,累計至今,還有多少未交付項目,外界不得而知,如加計這幾年追加的武器,預估未送達的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一位稀土專家指出,這一年來,中國大陸嚴管稀土金屬不能用於軍事用途,各國的軍武製造均遭受波及,加上其他國家在對等關稅戰下,承諾加碼採購美國的武器,「雙重夾擊下,美國一定還會延遲交貨期,對台灣也不例外。」
馬文君進一步指出,提高國防預算以增強備戰能力之虞,政府也應該履行立法院已經通過的「志願役加薪」條例,提高誘因以徵召到足夠的軍人,加入保家衛國的行列。
其實,國防預算占GDP 3%還只是前菜,5%才是川普的期望值。今年6月,北約在海牙峰會的重大結論是,盟國承諾在10年內(2035年前)將國防支出提升至GDP 5%的目標;台灣先聲奪人,政府多次公開宣示,將在2030年前實現國防預算占GDP 5%的目標,比北約還提早五年完成。
如果台灣國防預算達到GDP的5%,以2024年的名目GDP「新台幣25兆5498億元」換算,5%就是1兆2775億元,相當2026年國家總預算的42%,意即每10塊錢,就有4.2元要花在國防上。
馬文君認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在非戰爭時期,編列這麼多國防經費,不僅嚴重排擠其他的施政項目,這種預算也很難編列、很難審查。「兩岸最好可以用對話取代對抗、用溝通取代衝突,尋求台海的和平發展,不要輕易掀起戰端,才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