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區,這座被海風、稻浪與人情味包圍的海線小鎮,擁有豐富的農漁產和獨特的天然沙灘。然而,在這份純樸的背後,也面臨著不可忽視的高齡化課題。面對時代的挑戰,大安區的創生號角響起:如何引入創新能量、串聯地方產業與社區行動,為這座海線小城再次畫出一條充滿希望的發展航線?
一顆沙灘排球,如何敲擊沉寂的海岸線?
要點燃創生火光,區公所扮演了至關重要的「引路者」角色。大安區區長許宏綺,這位地方活力的主要推手,將目光重新聚焦於大安區最珍貴的資產——天然海岸線。
「西部濱海縣市,我們是第一個辦沙灘排球比賽的!」大安區長許宏綺頗感自豪地這麼說道。他延續過去「向海致敬」的在地情感,讓大安的天然沙灘再次成為舞台。今年首辦的沙灘排球比賽獲得選手們熱烈迴響,甚至表達了希望明年續辦的強烈期盼。許區長指出,這樣的回饋猶如刺激地方發展的漣漪,為海線注入了久違的青春氣息。
除了熱血的賽事,這份擾動也深入地方的肌理。近期舉辦的客家小旅行便頗見成效,不僅成功串連起在地產業的觀光工廠,更帶著遊客體驗充滿人情味的「吃割稻飯」。許區長透過這些活動,將地方活力從沙灘海岸延伸到產業深處與社區的飯桌上,讓遊客從單純的「玩」昇華到「體驗」和「認識」,為大安創生注入了第一股強勁的動能。
產業一起努力!結合在地才能找到向上的力量
這些擾動,就像是地方創生的引擎,同時也靠著產業開展出一條新的道路。在地深耕的安貝斯釀酒故事館執行長洪麗霜提到,他們透過幫在地農民加工,將米、雜糧等農產,轉化為高粱酒、小麥酒等高附加價值的產品,讓地方創生的概念,從一個抽像點子,變成了實質的產品。

且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大安」,還推出取自「大甲」、「大安」、「外埔」三個臺中海線城鎮名字的甲安埔禮盒,以三種不同的風味酒款,完美結合地方歷史、風景以及物產,讓產品成為訴說海線故事的最佳載體。
同樣以在地物產為核心,阿聰師芋頭文化館總經理吳佩娜則提到,透過興建觀光工廠,讓大安盛產的芋頭成為從一級農業、二級加工到三級服務的產業六級化過程,極大地提高農作物的附加價值、振興地方農業,並以此觸及創生的核心。
吳佩娜更主動成為串連地方的「創生圈圈長」。她深知,雖然將人凝聚起來相當困難,但除了政府的補助外,地方更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串連,因為如果不攪動,地方就沒有機會,必須從土地裡找養分,從人與人的連結中找到向上的力量。這份堅定的信念,正是大安產業創生最動人的核心。

偏鄉如何面對超高齡社會?大安區催生日照中心
然而,當年輕人與產業思考如何「活下去」,大安區也面臨更迫切的課題,也就是如何面對65歲長者佔人口比例逾20%的超高齡社會?地方創生的視野,必須擴展到社會關懷層面。
為此,臺中市政府編列預算,在南庄興建市民活動中心,其中二、三樓規劃為日照中心。承接營運的弘生堂醫療體系總院長劉其松表示,由於市府對於長照服務機構設立及管理相當慎重,因此在承接日照中心的營運時,就已做足準備,經過一年的時間才終於拿到同意設立的許可。
劉其松強調,成立日照中心對大安而言意義非凡。這裡除了有硬體完善的照護空間外,更結合弘生堂的中醫醫療專業,成為全台少數能推動「中醫特色臨托」的據點。他指出,這張社會安全網能讓在地的年輕人,若家中有長輩的長照需求時,可以安心送托,無後顧之憂,避免了就業中斷的問題。這也體現地方創生的核心:不只是拚經濟,更要打造一張能讓所有人都能「安心生活」的社會安全網。因此未來日照中心,正是大安區留住人、吸引人的堅強後盾。

從點到面擘劃海線地創藍圖!串連成創生臺中隊
從一顆沙灘排球成為觀光亮點、一瓶在地釀的酒、一顆芋頭酥,成為產業引擎,現在更有一張長照安全網,成為社會的基石。在大安區,這些原本孤立的「點」,正被在地人努力串連成「線」。無論公部門、企業或地方創生夥伴的點滴努力,都成為臺中海線創生藍圖中最動人的註腳。
而這些努力的背後,並非僅僅是單打獨鬥,臺中市政府研考會「地方創生專管平台」正扮演著關鍵的「加速器」與「整合者」的角色。專管平台深入海線各區,因地制宜,將零散的創生能量系統化,串連成一支具備區域戰力的「創生臺中隊」。透過市府主導的專業助攻,確保了海線的活力不會只是曇花一現,而是能聚合為一股強大力量,共同推動臺中城市的永續發展。

除了大安區以外,臺中海線地區的地方創生發展,在公私協力的努力之下,也已漸有成果,共同繪製出海線多元的未來藍圖。
在農業豐饒的外埔區,創生團隊在2021年通過中央審核,以葡萄、火龍果等精緻農業為核心,成功導入冷鏈加工技術,將傳統農業升級為高附加價值的品牌,成為海線農業轉型的領頭羊。
大肚區的創生力量則聚焦於「空間」的活化與再生。預計將舊農會穀倉活化為結合科技農業、食農旅遊的教育園區。同時,積極規劃活化歷史悠久的大甲日南車站周邊,透過設立共食廚房、串連文化觀光節點等方案,也讓海線的地方創生充滿期待。
從外埔的產業深化、大肚的場域活化,到大甲的文化再生,市府正有系統地為海線地區的未來,鋪設一條從生產、生活到生態的永續發展之路。
(臺中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