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都市老屋比例不斷攀升、地震頻仍與居住安全問題加劇,「都市更新」已被視為改善台灣居住品質與城市安全的必經之路。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提出,政府正研議將「自主都更」作為新的推動模式,希望讓地主能「少花錢、不讓利、不必分容積」,自行整合、自主改建,改善居住環境。表面上看,這似乎是一個「地主最大化、建商最小化」的理想模式,但若深入檢視制度運作與市場現實,自主都更並非萬靈丹,甚至可能讓地主暴露在更高的風險之中。
本文將從4個層面探討自主都更推動的可行性:制度設計、資金風險、整合難度與市場現實。
一、政策初衷:回歸住戶主體,降低行政與利潤分配負擔
自主都更的核心理念,在於讓地主成為主導者,而非被動等待建商出資、主導。
傳統的都更案多由建商主導,地主出地、建商出資與代辦,最後以權利變換或協議合建的方式分配成果。地主雖然不必自行籌資,但往往需讓出部分利益。
政府此次提出的自主都更,希望打破這種「地主被動、建商主導」的結構,透過「代理實施者制度」讓地主自行聘請專業團隊(建築師、代銷、營造廠、地政士等),以自辦方式完成都更案。
這樣的模式理論上有2大優點:地主自主性提高、潛在利潤保留,地主不需讓利給建商,理論上可「分回更多」。
這些方向在理念上無疑是正確的,也符合目前台灣社會「反建商主導、強調公平分配」的輿論氣氛。然而,問題在於——這樣的模式真的可行嗎?
(延伸閱讀│台灣房價快撐不住?2025房市大變盤,胡偉良分析3核心因素、5潛在劇本)
二、資金結構與風險分攤:誰能承擔「建商該承擔的風險」?
傳統的都更案由建商出資興建,地主只需出地、不必負擔資金與銷售壓力。
而在自主都更中,地主等於成為「自地自建開發商」,必須自行承擔營建成本波動、銷售風險與貸款壓力。
(1)資金來源問題
建築工程從規劃設計、建照申請、施工監造、代銷行銷,到最後交屋結算,往往需數十億元資金。
一般地主難以籌措如此龐大的資金,即便以銀行融資方式進行,金融機構對於非專業開發者的放貸態度保守,貸款成數也低。這意味著地主必須自籌大量自有資金,或以不動產設定抵押為擔保。這對多數家庭型地主而言,是極大負擔與風險。
(2)價格與成本波動風險
營建成本近年大幅上升,原物料、人力與缺工問題都使得造價難以控制。
一旦開工後成本上漲,地主需自行吸收差額;而若房價在完工前下修,銷售不順,則可能陷入「成本高、房價低」的雙重壓力。
建商有能力用多案併行、風險分散、專業採購與票期制度來控制風險,但地主個案無此條件,稍有不慎即陷虧損。
(3)代辦費與專業服務費用
政府所謂「節省行政費用」,其實只是免除部分公部門審查與行政開支。
在實務上,地主仍需聘請建築師事務所、建經公司、代銷團隊、律師地政師等,每項費用都不低。
此外,代理實施者(建經公司)本身也需收取代辦費,且部分甚至以銷售金額的一定比例抽成。
換句話說,「省下建商利潤」的同時,也多出許多零散且不透明的專業費用,最終節省有限。
(延伸閱讀│高房價是建商賺走暴利?專家胡偉良分析背後4種「想不到的成本」)
三、整合與決策:自主都更的最大絆腳石
都更案最難的部分從來不是施工,而是「整合」。
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台已核定的都更案中,有超過六成的案件在整合階段卡關,主因就是地主間意見分歧。
在自主都更中,整合難度不但沒有降低,反而更高。
缺乏整合主導者:
傳統建商主導的案子中,建商願意出錢買不同意戶、協調搬遷、支付整合費。而自主都更由地主自己整合,誰來出錢?誰來協調鄰里糾紛?這往往會陷入「人人都想當主導、沒人願出錢」的局面。
決策分歧與信任缺口:
自主都更多以社區自治方式推動,一旦牽涉容積分配、樓層高低、車位配置等細節,意見分歧極難化解。若沒有強而有力的社區領袖或專業顧問團隊,整合容易破局。
協調成本高、效率低:
自主都更少了建商的資源整合力與談判經驗,往往需要更長時間完成溝通協調。而都更法規中仍設有「同意比例門檻」(如4分之3或5分之4),一旦部分住戶態度保留,整案即陷停滯。
因此,雖然自主都更強調「地主自主」,但實務上若缺乏專業經營與領導核心,成功率反而更低。
(延伸閱讀│「這數字」為何決定台灣民眾幸福感?胡偉良:經濟成長與民生嚴重脫鉤)
四、市場現實:房價修正期中,自主都更風險更高
自主都更成功的關鍵之一,是市場環境。
若房價持續上漲,地主在完工後銷售的收益可抵風險;但若房市修正,地主將首當其衝。
目前台灣房市已進入量縮價僵、政策嚴控階段:央行第7波信用管制壓縮融資額度;預售屋市場受「新青安貸款」影響出現區域性分化;營建成本居高不下;房價漲勢趨緩、實質報酬下降。
這樣的市場條件下,即使是專業建商都需精算風險,更何況地主自行操作?
若房市下修 ~10%,自主都更案的盈虧即可能翻轉。
此外,自主都更案規模普遍偏小(單棟或單社區),缺乏品牌與通路優勢,銷售效率通常遠遜於專業開發商。這使得地主必須付出更多行銷成本,或以低價求售,實際分回收益可能不如預期。
(延伸閱讀│如何解決高房價、讓民眾住得起好宅?胡偉良:根本之道唯靠「這2點」)
五、胡偉良觀點:自主都更若無政府配套支持將流為政治口號
自主都更的提出,確實呼應了民意對「地主主權」的期待,也展現政府推動都更的積極態度。然而,若僅止於「地主自己負責改建、政府少管」,恐怕只會讓更多案件陷入資金短缺與整合失敗的泥沼。
真正的自主,都應建立在制度保障、專業輔導與金融支援之上,否則,自主都更將淪為「把風險還給人民」的政治口號。
台灣的都更推動已進入新階段,政府若能設計出兼顧效率與保障的制度框架,讓地主能「自主管理但不孤立作戰」,那麼自主都更才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可行的更新路線,而非另一場難以實現的美夢。
(延伸閱讀│台灣房市崩盤後還有出路嗎?專家胡偉良:從結構性失衡到改革契機)
後記:「與民衆同行」是我撰文的初衷
我知道,身為建商,許多人對我的分析會抱持保留態度。
但我希望的是,透過一次次真誠的文字對話,讓更多人理解房市的運作機制與長期趨勢。
市場不是對立的戰場,而是眾人共享的生活場域。當我們能用理性思考、共同關心居住與城市的未來,那麼這些文章,就不僅是分析,更是與讀者一同走在市場真相的路上。
(延伸閱讀│「住得起、住得好」的新時代會來嗎?胡偉良:政府與建商3面向攜手共創)
* 專欄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