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間,全球主要國家在住宅政策上的進展可謂日新月異,其中以新加坡最具代表性。在寸土寸金的島國中,新加坡政府沒有選擇「放任市場主導」,而是積極設計完整住宅制度,藉由專責機構「建屋發展局(HDB)」主導房屋供應、維修、更新與社區規劃,成功打造出全球最穩健的公營住宅體系,也因此在2023年成為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國家之一。
台灣的現況:以為「有房」就好,其實「住不好」
反觀台灣,表面上房屋戶數多於家庭數,但八成住宅屋齡超過25年,真正符合結構安全、通風採光、無障礙設計與節能標準的合規住宅,不足兩成。
許多住宅外觀破敗、結構老舊,卻無法順利重建更新。民眾雖「有屋可住」,卻「住在不能翻新、不能改善的房子裡」。
最令人遺憾的是,我們沒有一個能像新加坡HDB般,具備執行力與整合力的住宅推動機構。政府對住宅僅見限貸、打炒房等短期干預,卻缺乏中長期更新、維修、管理與生活品質提升的全盤規劃。
(延伸閱讀│台灣房價打不下來的真相?胡偉良:「這些」錯誤政策加劇市場扭曲)
新加坡的關鍵制度:HDB主導住宅供應與更新
新加坡的成功,在於從根本設計「國民住宅的基本結構」:
這些措施,不僅讓國民住得安全舒適,更塑造出整潔、秩序與現代化的都市景觀,成為全球模範。
台灣應學什麼?不只是蓋房子,而是建制度
台灣不能再自欺欺人地用「戶數夠多」作為房市健康的假象。我們需要:
胡偉良觀點:住宅不只是供居住,更是國力的反映
一個國家的居住品質,直接反映其政府的治理能力與社會文明程度。新加坡選擇用制度帶動品質,以國家資源撐起人民的安居夢。
而台灣,若繼續放任老舊社區破敗、容積超用、違建叢生、更新困難,那我們就永遠無法從「有房住」進化到「住得好」。
讓我們不再滿足於「看似充足的戶數」,而是認真思考:我們是否能讓下一代在一個結構安全、環境舒適、社區有活力的都市裡長大?這不只是建築的更新,更是世代的責任。
(延伸閱讀│台灣房價快撐不住?2025房市大變盤,胡偉良分析3核心因素、5潛在劇本)
* 專欄內容僅反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