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中市政府舉辦「臺中市企業永續A+行動」中,大銀微系統獲得「永續領航獎」,這除了代表一家精密製造廠,不只在奈米級的技術上追求極致,更在永續這場漫長的賽局中,找到從源頭致勝的獨門心法,而他們始終相信永續始於設計圖,而非結算表。
「與其在下游費力打撈垃圾,不如走到上游,從源頭阻止污染的產生。」大銀微系統執行副總經理游凱勝用一句樸實的話,說明大銀微系統秉持的「上游思維」,精準地為公司的永續策略定錨,同時憑藉這套「上游思維」揭示永續轉型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做了多少末端矯正,而必須於從源頭開始思考。
深植二十年的永續DNA,不為潮流而生
時間拉回二十多年前,當ESG三個字母還未成為商界顯學,永續的種子,就已埋入大銀微系統的經營理念。這起源自集團公司設立時的經營理念「整合全球資源、持續創新,為人類更佳的福祉與更好的工作環境而努力不懈。藉由專業水準、工作熱誠、職業道德之實踐,實現企業永續經營之職志。」,這段話讓永續不只是口號,而是內建的DNA。
這份初衷,在內部化為「預防污染」與「持續改善」兩大支柱。因此,當全球供應鏈開始要求碳盤查、客戶開始詢問綠色實績時,大銀微系統並未措手不及。他們早已超前部署,主動尋求外部顧問進行企業體檢,將各大永續獎項的評選標準,視為自我檢視的鏡子,從被動守法,進化為主動尋求挑戰的資優生。
以「上游思維」打造硬實力與軟實力
「上游思維」,正是大銀微系統將永續從成本中心,轉化為價值創造中心的引擎。這套心法,具體展現在企業的硬實力與軟實力上。以硬實力而言,在產品的生命週期之初,他們就將永續置於核心。像是挑戰精密製造業根深蒂固的用料與製程習慣,發展「綠色設計」,例如一款單軸機器人,透過設計優化,減少15%磁鐵用量。
而將產品模組化不僅減少物料的使用,更大量使用回收金屬。更具野心的是,他們內部設下「100%可整修率」的目標。游凱勝說,我們希望產品壞了不是只能丟掉,而是可以被修復再利用。這也是在挑戰整個產業革新,從源頭就為產品的終局找到永續出路。
其次是「智慧節能」。攤開大銀微系統的節能成績單,數字極其亮眼。從空調、空壓到照明系統,一系列的汰舊換新,預計每年能省下超過140萬度電。但這並非零散的節能措施,而是系統性規劃的結果。透過導入智慧電錶與數位監測系統,他們讓每一度電的消耗都無所遁形,將能源管理從「憑感覺」,提升至「靠科學」的層次。

除了硬體面的改善,軟體面也要積極以對,面對永續投資常見的「成本」難題,大銀微系統也有一套務實的決策模型。「只要評估後,長期的產出大於投入,這個案子就值得做。」游凱勝以太陽能板為例,五年前因技術效益與成本考量,評估後數字不佳而暫緩。但公司並未放棄,而是持續追蹤技術發展,等待最佳時機。這種理性決策,讓永續投資不再是情懷,而是精準的商業佈局。

如何收獲有形與無形的永續果實?
「上游思維」的實踐,為大銀微系統帶來了具體且豐碩的果實。像是溫室氣體排放量,以2022做為基準年,至2024年已大幅下降25.9%;透過回收廢棄塑膠,廠區垃圾量減少33%;推動流程無紙化,更讓紙張用量在兩年內銳減50%。
除了有形的價值外,推動永續也帶來看不見的無形價值。游凱勝說,現在很多年輕求職者,面試時會主動關心公司的ESG作為,因此永續已成為企業吸引頂尖人才的強力磁鐵。此外,從連續獲獎到帶領供應商導入電子發票,不僅大幅提升了品牌信任度與員工向心力,更將影響力擴散至整個產業鏈。
「思維變革」才是永續的真正起點
大銀微系統的故事,為臺灣企業提供深刻啟示,那就是永續轉型最關鍵的投資,或許不是昂貴的設備,而是領導者與團隊的思維變革。因為當一家企業不再只問「如何處理廢棄物」,而是反問「如何從設計上就不產生廢棄物」;不再只問「如何節省電費」,而是探究「如何讓製程本質上就更節能」,它就已經贏在永續賽局的起跑點,大銀微系統從源頭出發的上游思維,也讓他們的永續之路能走得更遠、更穩。
(臺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