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ETF市場快速成長的浪潮中,「主動式ETF」正以驚人速度崛起。摩根資產管理亞太區ETF數位暨直銷主管司馬非(Philippe El-Asmar)指出,美國市場的主動式ETF已進入爆發期,占新發行ETF數量的比例超過八成,台灣市場雖起步較晚,但投資人熱度高、增長潛力巨大,已成為亞太區最受矚目的新興市場之一。
司馬非指出,美國第一檔主動式ETF於2008年獲准發行,但直到2019年美國證管會(SEC)頒布《ETF規則》後,市場才真正進入爆發階段。這項新規簡化了ETF發行流程,並明確允許使用『自訂籃子』(Custom Baskets),讓基金經理能擁有更大彈性,無需完全複製投資組合,大幅提升了彈性。
「自那之後,美國市場的ETF結構出現重大轉變,」司馬非說明,截至目前,美國市場約有55%的ETF屬主動式類型,若以發行數量計算,主動式ETF甚至已超越被動式ETF。以資產規模(AUM)來看,主動式ETF約占美國12兆美元總AUM的10%,約1.2兆美元,但其資金流入已占整體ETF市場的38%。
美國市場的轉折點在於透明化規範與發行機制的放寬。過去,基金經理人擔心每日揭露持股明細,導致主動式股票ETF發展緩慢,僅固定收益產品願意公開持倉。2019年新規上路後,市場接受度迅速提高,「如今,美國主動式ETF已從邊緣產品變成主流。」
相比之下,亞太地區主動式ETF的歷史僅約十年。第一檔於2015年在澳洲上市,其後2017年韓國、2019年香港陸續開放,日本與新加坡則約在兩年前核准,而台灣直到2024年底才核准主動式ETF上架。
司馬非分析,亞太區目前上市ETF的總資產約2兆美元,其中主動式ETF僅約1000億美元,占比約5%,相當於美國市場的一半。不過,從美國經驗來看,主動式ETF從萌芽到起飛花了十年,亞太市場正循相同軌跡,「雖然起步較慢,但趨勢不可逆轉。」
值得注意的是,各國監管機構對主動式ETF的規範差異甚大。例如,韓國要求主動式ETF與基準指數維持一定相關度;中國大陸限定追蹤誤差範圍;日本和台灣在允許使用部分衍生品方面逐步鬆綁;僅澳洲與新加坡允許發行「非透明型ETF」。這些限制使得亞太主動式ETF產品種類相對受限。不過司馬非強調,監管開放具漸進性,「美國也花了11年才修正相關規則,未來亞洲市場也將逐步鬆綁。」

台灣七年成長逾十倍,全球發行商積極進駐
「我們注意到台灣投資人對ETF的興趣非常高」,司馬非指出,七、八年前台灣ETF市場規模僅約 170億美元、僅高於新加坡;如今已突破2200億美元,成為亞太第三大ETF市場,僅次於中國與日本,甚至超越澳洲、韓國與香港。
這七年間台灣市場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35%,吸引眾多國際ETF發行商目光,目前包括摩根資產、安聯、貝萊德等多家全球大型投資機構,皆已經在台灣發行或準備發行主動式ETF。摩根投信在今年在台灣推出首檔主動式ETF產品摩根大美國領先科技主動式 ETF,「這也是我們看好台灣長期發展的具體行動。司馬非指出,根據其他市場經驗,新產品上市後通常需兩至三年才能形成規模,但主動式ETF的成長速度已是被動式ETF的兩倍,顯示市場潛力可期。
主動式ETF的三大熱門策略
目前全球主動式ETF資產規模達 1.5兆美元,投資策略多元,司馬非分析,主要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現金替代型(Cash Replacement),此類產品以短天期債券為主,提供4%至4.5%的美元收益率,受央行、主權基金、保險公司與企業財務部門青睞。「這類ETF能取代貨幣市場基金,兼具流動性與收益性,適合短期資金管理。」
二是收益增強型(Covered Call Strategy),以持有股票並賣出價外買權(covered call)方式收取權利金,通常年化收益達8%至10%。司馬非解釋:「這類產品在市場波動大時表現突出,能提供穩定現金流,因此從散戶到機構投資人都非常喜愛。目前這類策略已成為美、歐、亞各地淨流入最高的主動式ETF品項。」
三是指數強化型(Benchmark-Aware / Research-Enhanced),這是新興主流,也是目前規模最大,這類主動型ETF非常貼近指數表現,追蹤誤差低於1%,但透過主動選股可多出約0.75%報酬。「對機構投資人而言,這是取代被動核心資產的理想工具。」目前歐洲最大兩檔主動式ETF皆屬此類。
司馬非表示,未來將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深耕主動式ETF產品線,涵蓋股票、債券及多資產策略;二是推動在地上市與全球連結,讓亞洲投資人能同時投資本地與海外產品;三是強化投資人教育,提升市場對主動式ETF的理解與接受度。「教育是推動市場成長的關鍵,美國市場能快速壯大,就是因為發行商長期投入投資教育,幾乎每天都在與投資人對話。」
司馬非認為,台灣ETF市場的基礎與投資人活躍度,使其具備成為亞洲主動式ETF重鎮的條件。隨著國際業者陸續進場、監管環境逐步放寬,加上投資人對主動管理需求提升,主動式ETF可望在未來數年成為新一波成長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