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長期以來,主管習慣扮演「解決問題」的角色,所以當事件一發生,主管的反應模式便是下指令、講經驗。主管們認為這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但有的時候,這樣的模式往往讓主管錯失了許多瞭解真相的契機。(本文摘自《馴心》一書,作者為錢慧如,以下為摘文。)
嚴峻疫情中,《捍衛戰士2》全球票房突破239億元新紀錄。這部電影,有人追的是回憶,也不乏追憶「逝去的青春與熱血」。台灣儲能先鋒「創揚」董事長李泰安,卻看到中小企業經營,一定要懂的兩大關鍵。
淨零碳排已是全球共識,ESG更是企業熱門課題,現今也出現愈來愈多相關培訓班與工作坊,然而亂象也一一浮出:沒經驗假專家、課程學費昂貴、上課內容灌水,企業如何避免跌進花大錢沒效果的陷阱?
不少部門主管、人資在面試新員工時,常常苦惱到底要問什麼問題,才能有效看出一個人的個性和工作態度。
《哈佛商業評論》今年創刊100週年;遠見雜誌.天下文化事業群,於2006年取得全球繁體中文版授權,並於此百年慶之際,展開系列報導。本期專訪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葉淑娟,帶讀者掌握未來趨勢。
編按:對我而言,聰明與智慧是一線之間:聰明,是別人出題就能快速解題;智慧則是知道解答,但懂得布局讓成果更加巨大。(本文摘自《人生有所謂,決斷無所畏》一書,作者為唐心慧,以下為摘文。)
台灣是否有機會成為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的重要角色?《遠見》越洋視訊專訪《OKR實現淨零排放的行動計畫》(天下文化出版)共同作者萊恩.潘查薩拉姆(Ryan Panchadsaram),邀請他特別針對此議題提供深入觀察。
全球因應氣候變遷刻不容緩,但電動車與綠電還是太貴,缺乏吸引力,該怎麼辦?OKR管理大師杜爾認為,電動車、太陽能等綠能產業已出現「類摩爾定律」效應,永續革命快成功了。
不少企業表示對員工在電腦螢幕後的行為感到不安,他們深信在規範的上班時間內,躲在房間看Netflix、偷偷吃早午餐而不工作的僱員大有人在。但事實上,遠端工作能幫助員工在保有私人活動的情況,在時間內完成工作,同時保有績效和生產力。
編按:明明已經聽懂了,為什麼還要不斷反覆說明呢?這是因為當下尚未達到讓解說者停止說明的標準。會滔滔不絕地描述並樂在其中的人,通常因為這樣做會讓他們有高人一等的「專家優越感」。(本文摘自《這樣說話很傷人》一書,作者為王高來,以下為摘文。)
編按:亞馬遜在公司規模還小時,也採用PPT簡報的條列式報告。然而隨著員工大幅增加,組織內部的溝通不再那麼容易,條列式所衍生的問題,讓貝佐斯開始規定會議報告須使用敘事法書寫。(本文摘自《亞馬遜會議》一書,作者為佐藤將之,以下為摘文。)
今年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管理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創刊一百週年;遠見雜誌.天下文化事業群,於2006年取得全球繁體中文版授權,為華人企業界導入最前瞻的管理思惟。值此百年慶之際,繁體中文版展開系列報導,訪談國內重要的商管學院院長,帶讀者掌握未來台灣值得關注的趨勢。本期第二篇專訪,邀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林哲群,分享企業長青的4點建議。
編按:會議是否踴躍發言的關鍵在於主導者。我在本書則要介紹亞馬遜經常提及,我認為格外重要的三個方法,讓會議發言更踴躍:換個說法、擱置區、從露臺俯瞰。(本文摘自《亞馬遜會議》一書,作者為佐藤將之,以下為摘文。)
編按:WFH、Work From Anywhere似乎已逐漸轉為常態,這時候雇主們要做的不僅是建構遠距工作的流程、輔導人才、納入心血,還要考量員工的入職儀式和遠距模式下的員工訓練等人事相關議題。本篇將延伸討論入職後的員工訓練,並提供幾個遠端培訓的辦法供雇主們參考。
今年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管理雜誌,《哈佛商業評論》創刊100週年;遠見雜誌.天下文化事業群,於2006年取得全球繁體中文版授權,為華人企業界導入最前瞻的管理思惟。值此百年慶之際,繁體中文版展開系列報導,本期專訪陽明交大管理學院院長鍾惠民,與清大科技管理學院院長林哲群,帶讀者掌握未來趨勢。
2022年3月29日午後,就在見證了臺北商貿發展歷程的紅磚古蹟「臺北記憶倉庫」,一場無與倫比的光榮記憶正在形成,弦樂四重奏、琵琶中西合璧交織出優雅動人的音樂氛圍,全國經營管理精英匯聚,第十二屆聯電經營管理論文獎頒獎典禮隆重登場。
回憶在Google台灣時率領全台的超級人才,簡立峰最強調知識的「共創」,也就是「協作」的力量。但台灣有不善表達、仰賴老闆做決定的被動文化,Google如何帶領團隊進行最好的發揮?
淨零排放浪潮襲來,國發會3月底召開淨零目標記者會,並公布「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宣示轉型決心。面臨從國際到台灣政府的全方位碳管理時代,台灣企業準備好「淨零」了嗎?
26年前,楊基寬創辦了台灣第一個網路人力銀行,長期觀察台灣的人才市場。在他眼中,邁向少子化的台灣,正面臨哪些人才危機?企業又該如何用「培育的力量」,留住高績效人才?
編按:在後疫情時代,「後人口統計模型」顯示出消費者擁抱「個性化」和「客製化」的產品趨勢。餐飲業更不能忽視顧客的人性成分,因為餐廳最大的資產就是「回頭客」!(本文摘自《創新有理》一書,作者為程天縱,以下為摘文。)
編按:曾經市場普遍認為:任何產品,買回家之後,需要顧客動手安裝三個螺絲釘以上的,一定賣不好。但IKEA打破這個規則。成功的企業永遠不會忽視消費者的力量。(本文摘自《創新有理》一書,作者為程天縱,以下為摘文。)
過去,對許多企業來說,永續只是記得關燈、珍惜用水的隨手做環保,或是淨灘、植樹的CSR活動。但這次,永續已從行有餘力、回饋社會的形象公益,變成「不跟上就淘汰」的生存戰。
隨著各國紛紛宣示2050淨零目標,淨零碳排成為國家與企業的重要競爭力。如何踏出永續轉型第一步?《遠見》整理出六大關鍵思惟,幫助企業搶先擬定行動策略。
自己走得快,不如帶客戶走得遠。今年1月玉山金控創業界之先,總經理陳美滿親自出任永續長,在她掌舵下,玉山金不只是資金橋梁,更要成為永續轉型的重要推手。
隨著全球趨勢及投資人對企業ESG的重視,愈來愈多公司增設「永續長」一職。《遠見》舉行「2022永續長大調查」,全面盤點企業永續轉型現況,獨家解密永續長的關鍵任務。
未來十年內,台灣各個領域的各家企業,將會面對三大「永續強制法規」的倒數計時緊箍咒。為了備戰全球淨零碳排賽局,愈來愈多跨國企業增設「永續長」一職,統籌相關事務,希望趁早卡位綠色供應鏈。
部分老闆可能以為,疫情開始趨緩,員工該回辦公室了!但麥肯錫調查顯示,至少4成的勞工在未來3~6個月可能辭職。而有近半受訪者表示,沒有感覺組織和主管重視他們,對公司也沒有歸屬感。
編按:比起辯倒對方,證明自己的想法沒有錯,虛心承認自己可能錯了,最終更能打動對方的心,推動事物的發展。這些聽起來或許很理所當然,但展現脆弱、承認錯誤,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本文摘自《共感簡報》一書,作者為三輪開人,以下為摘文。)
全台只有三位員工,依舊能夠推廣運動,取得運動企業認證,甚至鼓勵員工與親友也能愛上運動、享有健康。萊美台灣如何做到?
在高層支持下,創惟科技為了改善員工久坐不適的問題,由駐廠護理師和運動指導員聯手,為員工設計核心肌群訓練菜單,讓許多人因此愛上運動,改變生活型態,不只找回健康,連工作效率都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