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將至,「蘭」色的大門在晨光中閃爍,太平洋的海風捎來邀請函,迎接著旅人踏上這片被譽為「忘憂之島」的土地。蘭嶼沒有摩天大廈,只有隨海潮起伏的呼吸。當世界談永續旅遊時,這座島以最樸實的方式詮釋「無煙囪產業」的真義:在飛魚祭的歌聲裡保存文化,在低碳旅行的步伐中延續島嶼的生命節奏。
季節限定登島的休日好時光
蘭嶼的觀光發展長期受自然條件限制,卻也因此保留了最完整的文化樣貌。本身是潛水教練的在地達悟青年阿威說:「蘭嶼是很難登入、也很難登出的小島,當地居民大多是做半年、休息半年,這就是它的特色,好讓整座島有充足的時間休養生息。」。整座島嶼約48平方公里、機車環島只需2小時,阿威笑稱陸上的自然景觀有時候遊客還比在地人會玩,他轉而推薦堪稱「內太空」的水下世界。「4月~9月是潛水旺季,像是東清灣外海的關東石、野銀部落馬鞍礁,還有四條溝、老人巖都是不錯的潛點。」
由淺入深,串起人與土地的緣分
經營背包客棧的歸鄉青年傑克則說出自己的觀察,「原本屬於農耕及漁獵的傳統社會,在旅遊觀光資源挹注之後,在地文化與商業觀光之間,需要有永續環境的配套方案。」他建議初次造訪蘭嶼的旅人,可以先從招魚祭的觀禮開始,逐步了解其中蘊藏的文化意涵,讓快門捕捉的照片更有記憶點,或是參加芋頭田體驗,從食物認識不同的日常風貌。另外,建築物的外觀結構與造型設計,若能融合達悟族的人文和自然地景,不失為原始兼具現代美感的風格。
以原生文化為核心,重塑旅遊新型態
蘭嶼以獨特的生活節奏與文化韻味,展現出兼顧環境保育與觀光發展的新樣貌,成為臺灣推動永續旅遊的亮點之一。臺東縣政府交觀處長卜敏正表示,尊重在地文化為前提,傾聽當地族人聲音、持續深度溝通提出適合的配套方案,唯有以原生文化核心的旅遊型態才能往下紮根。也許該思考的是改變體驗蘭嶼的方式,創造一種不只是消費,而是注重人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建立。
天空的眼睛邀請您來場星空約會
來到蘭嶼可以轉換心境,與其按圖索驥踏點尋秘境,何不騎車沿路環島最能讓旅人貼近土地的脈動。雙腳走進小巷弄感受部落日常,和島民對話吸取不同的價值觀,學習如何與島共生的傳統智慧。白天的蘭嶼以壯闊的海景與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吸引無數旅人,但當夜幕低垂,島嶼氣息轉為柔和而深邃。「到了蘭嶼要記得這裡有最美的星空,滿天星斗與銀河都是你拍照的背板。」卜敏正極力推薦臺東縣政府每年都會在此舉辦的「最美星空」活動,讓旅人親身體驗這片夜空的魅力。
旅遊不應該只是短暫的消費,而是與地方共好的關係,卜敏正指出,臺東的觀光發展將繼續結合自然、人文與社區力量,打造能被時間驗證的旅遊方程式。當旅人登島,看到的不僅是蔚藍的海與潔白的浪,而是一座島嶼努力與世界對話的姿態。這份溫柔的堅持,正是臺東帶給永續旅遊最動人的回聲。
(臺東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