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源頭管理職災風險,是近年來推廣職業健康與安全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簡稱OHS)的重要切角,尤其在科技的協助下,無論是導入物聯網技術(IoT)進行安全管理,或是應用AI提高效率的同時,更能達到有效的職場防災成果。
但科技並非絕對萬能,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下稱職安署)林毓堂署長分享今(2025)年7月與歐盟職業安全局(EU-OSHA)召開「第4屆臺歐盟職業安全衛生合作會議」,歐盟代表在會中強調導入AI技術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員工隱私,避免科技的介入與監督,造成員工的心理壓力,反而埋下另一個職災隱憂。
臺歐交流:科技上線,職安衛還是得「人本開機」
臺灣科技實力亮眼,不少企業也將科技應用在職業安全衛生 (簡稱職安衛)層面。例如南茂科技在2019年導入自動化智能工廠,針對高重複性作業與高風險環境進行改善,結果不僅提升工作效率,還有效預防人員受傷;台虹科技借助化學雲系統和巡檢系統的幫助,進行危害化學品的環境監測,即時識別和處理工作場所的潛在風險,公開透明的資訊也讓員工更能安心上工,這些科技運用都成果明顯且成效卓越。
「但是」,林毓堂話鋒一轉「雖然已經有許多科技應用可以控制傳統的職業災害,但也不能忽略科技運用造成的員工心理壓力。」
林毓堂表示越是科技化時代,經營者越需要留意「增進員工的有效溝通」及「降低員工的職場孤寂」。舉例來說,若企業導入 AI 監測以提升現場效率,應事先向員工說明架設鏡頭的目的與用途,避免引發被監視的不安與排斥感,造成心理壓力;近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倡議企業應關注職場社交疏離問題,當自動化生產普及,人力縮減為單人作業,可能導致職場孤寂感產生,這也是企業需要啟動關懷的重點。透過臺歐交流,雙方皆有共識,科技固然能提升安全與效率,但「以人為本」始終是推動職安衛的核心考量。
全球共識,GRI 403在地化引領企業強化職安衛
科技應用與勞工人本關懷並重,已成為國際間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 今(2025)年4月28日的世界職業安全衛生日,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以「人工智慧與數位化在工作的作用」為題,提出科技工具在提升生產效率的同時,政府與企業都需要重新審視導入數位技術對勞工健康、工作條件與權益的影響。
至於該怎麼審視?在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 GRI)公布的新版《GRI 403職業健康與安全準則》當中,強調在預防事故之餘,更要關注人員的心理健康、壓力管理與健康促進;其餘內容也與ILO職安衛管理系統指引(ILO-OSH 2001)、ISO 45001職安衛管理系統標準高度相關。GRI 403作為國際通用準則,企業可以此為依據,揭露公司有關職業健康與安全的事項。
對此,職安署也以新版GRI 403為基礎,自2022年為臺灣企業推出《GRI 403職場永續健康與安全SDGs揭露實務建議指南》,並順應國際發展趨勢,滾動修訂指南,除了更新近2年國內外企業永續報告揭露實例外,也導入健康勞動力藍圖概念,提供不同產業實踐GRI 403的參考依據。2024年更與金管會合作,將GRI 403納入公司治理評鑑指標參考範例,協助企業透過該指南加強職安衛管理,打造與國際接軌的公司治理制度與提升市場競爭力。
先瞭解員工實際需求,企業才能永續發展
「其實所有的科技都應該只是輔助,企業要永續發展,還是得把人才留住。」從國內外的經驗分享、準則討論,再說回「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林毓堂指出,社會邁向高齡化與少子化,缺工時代下的人才爭奪戰,不僅要拼留任率,更要將企業文化提煉成吸引人才的核心,也是企業永續發展最重要的無形資產。
職安署於2023年創辦的「健康勞動力永續領航企業選拔」,已將這股趨勢充分反映於評選重點,涵蓋身心健康檢查與諮詢、育嬰前中後的協助與陪伴、學習與成長的機會,以及友善平等的職場環境等面向。領航企業在這些措施上的用心,不僅展現了推動健康勞動力的成果,也帶給員工更佳的職場體驗。而這樣的員工體驗,正逐漸成為企業留才與永續發展的關鍵。
「每一個勞工背後都有一個家庭,企業要照顧的,不是只有員工一個人而已。」在面臨缺工的環境下,談論企業如何留才、攬才、人力資源永續發展時,林毓堂認為關鍵不僅僅只有多元、公平、共融「DEI」(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員工Belonging(歸屬感)也是幸福企業應該注重的面向。」他十分樂見企業將「關懷和照顧」擴及到員工在工作場域以外的家庭,實踐「工作與生活平衡」,培養員工向心力,才能讓每位員工認同公司,進而成為企業長遠發展的堅實基礎。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