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20歲就懂的致富思維:財務自由的重點不是財富,而是「這件事」

90%的人對前途迷茫,你的死薪水正在拖垮你。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10-20

瀏覽數 50+

《90%的人對前途迷茫》/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90%的人對前途迷茫》/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00:00
00:00

本文作者20歲考上公務員、24歲考上MBA、26歲年薪相當於新臺幣130萬元,看似風光,但所付出的代價是,一年超過11個月都在出差,每週上班7天、每天平均工作12小時,賺得愈多人生愈不自由,甚至未能見到自己外婆最後一面,讓她開始懷疑人生。直到不經意間看到「財務自由」這個詞,才猛然清醒自己的生活到底哪裡出了問題。(本文節錄自《90%的人對前途迷茫》一書,作者:水湄物語,大是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24歲那年,我選擇重返校園,進入日間部攻讀MBA課程。兩年後順利畢業,26歲的我如願進入一家全中國前500大的諮詢公司。工作雖然辛苦,但月薪從5位數起跳,在10年前已算相當不錯,至少,讓老爸重新找回了面子。

然而不到3年,我再次崩潰。130萬元的年薪看上去風光,但我要承受的是,一年超過11個月的出差,以及每週上班7天、平均每天超過12個小時的工作負荷。

那時,五星級酒店對我來說早已失去了吸引力,著名旅遊城市也只是另一個工作地點。我經常睡醒睜開眼好一會,才能反應過來自己人在哪。

我的皮膚變糟、睡眠變差、腰還粗了一圈。然而打擊不僅如此,曾讓我引以為傲的「年輕」,也在不知不覺中變成壓力的來源。家人開始以「剩女」的眼光看我,開始催婚了。

就在那年冬天,從小養育我的外婆去世了,而我正在廣州出差,錯過了見她最後一面的機會。我還記得,那年冬天彷彿格外冷,冷得讓我開始懷疑自己、懷疑人生。

即將30歲的我,公務員、升學考研究所、高薪名企我都體驗過了,為什麼依然過得不開心?難道我的選擇是錯的?

當時迷茫的我,忍不住從書中尋求答案。不經意間,看到「財務自由」這個詞,猛然清醒。雖然我曾經聽過,但我總以為,好好工作、好好賺錢就能實現我想要的財務自由,殊不知:

我的高薪是用大量的時間和健康換來的,賺得愈多就愈不自由,而一旦停下來,生活就沒有了保障。如果一直在這個輪迴裡打轉,即使月薪可觀,也很難擺脫窮忙的命運。

財務自由的重點不是財富,而是透過財富創造被動收入,帶給自己身心自由。也就是說,讓錢為你工作,換來的時間和空間,才是真正的自由。

(延伸閱讀│與「財富自由」並不同?財務自由的8個層次,至少該達第5層才自在

於是我開始努力學習理財知識,並且不斷實踐,才有了30歲後大家熟知的經歷:

從諮詢公司辭職、降薪加入NGO組織(按: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學理財、出書、一不小心成了網路平台豆瓣網紅;又因為投資愛好結識了現在的老公,並且一起攜手成家創業。我用3年時間實現財務自由,也擁有了3個可愛的寶寶;而且在第8年時公司達成融資目標。

雖然我現在擁有了上述的小成績,但是我曾不只一次的回想:如果我20歲就能懂得這些財富思維,現在我的人生會怎樣? 這個思考,正是促成我寫這本書的原因。十餘年的理財教育經歷,讓我接觸了大量的年輕人。我非常清楚他們內心各式各樣的困惑:

「老師,我要不要回老家考公務員?」

「老師,今年就業市場不佳,我是不是該考研究所?」

「老師,我是去大公司好還是自己創業?」

幾乎每一次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想起自己20歲時的經歷。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八成都離不開錢。我也深感年輕人的財商知識(Financial Quotient,簡稱FQ)真的比想像中匱乏得多!

活動免費報名>>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親臨,邀你一起共振台灣之聲

我們都熟知:經濟基礎決定你的意識形態。一個人的社會行為和他對錢的認知息息相關。我始終認為,面對迷茫和挫折,不要害怕,更不要躲避。

除了有前輩的經驗可以借鑑外,更應該及早學會從「錢」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看待世界。人在年輕時,一定要明白這些道理。

(延伸閱讀│不做任何改變,你這輩子可能只值500萬?「1公式」達成財務自由願景

1.正視金錢

從小學到高中,在我們接受社會教育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一直處於「不需要自己賺錢」的環境。

父母為我們提供生活和教育的資金支援,讓我們可以安心學習老師傳授給我們的知識,然而我們絕大多數人卻對錢的規律既陌生又未知。

這也導致很多人進入大學,甚至踏入社會後,陷入一個被消費綁架的狀態:成為典型的月光族,用遍信用卡、現金貸等借貸方式,被負債追趕,生活在對錢的焦慮裡。

雖然人生成功與否,並非只能用金錢衡量,但要活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往往無法脫離堅實的物質基礎。所以,正視金錢,愈早愈好。

2.投資自己

所謂投資自己,遠遠不只金錢,而是用CEO思維,樹立個人品牌。

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 Drucker)曾經說過:個人專長的壽命,要遠遠長於企業的壽命,將個人的風格與能力形成特色,使自己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是建立個人品牌的關鍵。

通俗的說,就是當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後,一提到你的名字,別人會立即想到你的專業能力、個人特質和工作價值,而不只是你的職務和頭銜。

這樣的自我投資,是將自己視為一項資產,不斷提升價值;這本身就是一種投資思維。

3.把握青春

在我的公司,「長投學堂」(按:作者所創立的理財教育機構)幫助過的四百多萬名學員中,我見過月薪達10萬元、工作5年,竟然還是月光族的卡奴;也見過每月生活費只有5,000元、不打工、不兼職,用理財方法在大學4年存了10萬元的優秀女學生。

在我公司的員工裡,也有很多逆襲的年輕人:有愛打遊戲的小工程師,在接觸理財後,分析了大量的財務報表,只用5年就賺了近500萬元,超過老爸一生的積蓄;有學霸富家小姐,不靠父母,辭掉了銀行經理職位,靠理財和愛好追逐自己的夢想。

所以,無論你現在學業如何、家庭條件好壞、顏值是否出眾,這些都不要緊;也許你現在正春風得意,又或者身處逆境,也都別太在意。因為,你眼前所看重的,可能在多年之後會成為茶餘飯後的笑談。人生的路還很長,年輕才是你最大的一筆財富。但是要從現在開始,用正確的方法去經營生活。

(延伸閱讀│錢能買到幸福嗎?29歲財富自由的她:多數時可以,但需認清一件事

《90%的人對前途迷茫: 用「錢」的角度給你人生答案,超過400萬人付費學習的課程》,作者:水湄物語,大是文化出版

《90%的人對前途迷茫: 用「錢」的角度給你人生答案,超過400萬人付費學習的課程》,作者:水湄物語,大是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