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無名英雄的默默行動,串起新北市社會安全網的每一個節點。無論是照顧身心障礙者、協助單親家庭重建生活,或陪伴迷惘少年,新北市社會局社工團隊用專業與真誠,化身人心裂縫的修復者,讓社會關懷延伸每個需要的角落。
「社會工作是全民化的服務,無論是老人、身心障礙者與兒少家庭,任何人在面臨生活困境時,都可能需要社工的協助與支持。」畢業於東吳社工系,在新北板橋社福中心擁有10年資歷的社工陳玟伶,投入社會工作已15年,她和畢業於文化社工系,在新北三重社福中心服務5年的葉建良一樣,每日都得面對來自多元社福個案的不同挑戰。對兩位新北社工來說,除了展現專業,如何在制度與人情之間推展社會關懷,讓動盪茫然的生命「被接住」,就是體現新北社會安全網的價值。
從絕境到轉機,建立信任與陪伴啟動改變
在社會服務的過程中,每一個個案背後都是一個家庭故事。一對照顧自閉症孩子18年的父母,讓陳玟伶感觸深刻。孩子從小情緒起伏大,父母每天都得和孩子搏鬥,修補被破壞的家具;孩子茁壯成年,父母更加無力抵抗,生活幾乎被摧毀。在陳玟伶的介入協助下,一年多內拜訪了十多家機構,並請局處長官協調,終於找到花蓮玉里醫院願意收置自閉症孩子。如今,孩子在醫療照護下穩定生活,父母也能透過視訊與親訪關懷孩子,改善生活品質,好好過退休生活。
葉建良分享一位從柬埔寨回臺,身懷六甲的年輕媽媽故事時說到:「她被丟包回臺,一開始許多事都選擇隱瞞不語。」在葉建良的協助下,她漸漸卸下心防,並由社會局安排入住庇護所,連結教會與非營利組織的資源,提供產檢、衛教知識、生活與就業協助。如今,她不僅順利生下孩子,還學會做麵包與咖啡,準備重返職場,重整自立生活。

「社工工作最重要的核心是『建立關係』。唯有以真誠的心陪伴,才能讓受關懷者感受到被理解與支持。」陳玟伶說,人在困境中常看不見自己的潛能,社工要做的,就是在傾聽與陪伴中,伸出「幫他一把」的手,讓他們重新發掘前進的力量。
面對近年來愈發多樣的兒少議題,包括心理健康、網路成癮到親子溝通斷裂等問題,社工也必須不斷調整策略。像是有些高社經家庭的父母忙於事業,把孩子網路成癮問題丟給社工解決,要求社工幫孩子戒網路。葉建良提出觀察說:「有一次,我請家長一起進心理諮商室,才驚覺孩子拼命滑手機,其實是在逃避家庭氣氛。」陳玟伶則補充,許多家庭的問題源自父母關係失衡,「爸爸外遇、媽媽長期憂鬱,孩子只好把情緒投注於網路與手機。重整家庭教育,是整體社會非常重要的工作。」社工經驗也促使新北市社會局推動跨專業合作,包括心理師、教師與志工共構的「社安網2.0」,強化家庭支持與心理健康服務。

社工與志工攜手合作,共築社會安全的柔性力量
志願服務與社工專業彼此互補、加乘,可為社會照顧帶來更大的能量。「有時候,社工要介入家庭會被拒絕,但帶著志工一起,具同理的身分,氣氛就會轉換如朋友造訪。」陳玟伶分享,她曾帶兩位志工夫妻陪訪一個家暴衝突的家庭,志工一邊安撫父親,一邊陪孩子摺紙、唱歌,讓母親有喘息空間,也讓父親能參與親子互動,成功減少衝突。

葉建良則與人安基金會、楠西萬佛寺合作,串聯志工與宗教團體,更具安定力量。「有一次,我帶著師兄師姐去探訪憂鬱症個案,他們用陪伴與開導,以及抄心經的方式,讓受關懷者慢慢穩定下來。」志工的存在,使社會服務更有人味,也讓受關懷者不再害怕社工,是協力、也是情感的最佳後援。
在壓力中保持熱情,照顧別人也要照顧自己
社工工作往往伴隨情緒壓力與危機處理,如何在長期服務中維持熱情與韌性?儘管挑戰重重,陳玟伶不改其志,笑著說:「工作讓我樂在其中,每一次的學習,都能用於後續的服務,甚至回饋自己的生活。」而家人的全力支持、理解,以及團隊互助的文化,則是最大應援。葉建良則強調,新北市社會局提供的彈性制度與資源協調,讓前線社工在處理個案時能獲得即時支援,「有時候臨時需要交通費用或臨托補助,局內都會給予彈性處理,是很重要的後盾。」
「對我來說,社工的幸福,是看見受關懷者有力量繼續活下去。」陳玟伶相信,真正的改變,往往發生在無聲的陪伴,能幫忙就是做好事!葉建良則認為,社工最大的價值,是帶動社會參與,「從鄰居、里長、學校、社區,一個拉一個加入,希望民眾更理解社會安全網,也樂於一同參與社會關懷。」

(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