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時代,教育會是什麼樣子?」這個問題,現在全世界各國的各級學校都在問!即使是美國頂尖名校、蟬聯三年全球新創第一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以下簡稱柏克萊),也無法自外於這股衝擊。但,有答案嗎?《遠見》專訪校長理查.萊昂斯(Richard Lyons),他提出「未來十年戰略計畫」的因應之道。
去年就任柏克萊校長的理查.萊昂斯,11月時短暫來訪台灣,行程中,撥空接受《遠見》獨家專訪,談論柏克萊如何應對急遽變動的時代趨勢。
目前,萊昂斯正與學校團隊共同規劃未來十年柏克萊的長期策略。當然,其中,人工智慧(AI)正是重中之重。畢竟,AI的興起,在教學、學生就業,甚至是校園行政上,都帶來巨大翻轉。對此,柏克萊積極應對,全力確保多年來在教學與研究上的領先成就。
究竟,柏克萊採取了哪些對策,來因應AI時代的變革?而AI的崛起,又為柏克萊帶來什麼樣的衝擊與機會?身在矽谷多年,親眼見證過去30年科技熱潮與革新的萊昂斯,是如何看待當今的AI衝擊?
以下,是針對「AI與高教」議題,《遠見》與萊昂斯的精采訪談精華:
因應之道!投資創立新學院、跨學科合作、去中心化實驗AI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面對AI的快速崛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如何在教學與研究上,都保持靈活性和前瞻性?
萊昂斯答(以下簡稱答):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柏克萊希望充分利用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電腦科學領域的優勢,這些是我們最強的領域。柏克萊在過去十年中,投入最多的,就是這些領域。
問:為此,柏克萊做出哪些具體的結構性改變和投資?
答:柏克萊在校內創立一個新的大型學院,名為「計算、數據科學與社會學院」(College of Computing, Data Science and Society)。在柏克萊創立新學院,是好幾個世代以來非常罕見的。這個新學院將使用一棟全新的大樓,大樓建造費用超過五億美元。這是我們在過去十年裡做的最大單一投資,也是賭注。
問:在研究方面,AI對柏克萊的頂尖學者有何助益?
答:我與(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瑪.亞基(Omar Yagi)談過,他現在大量使用AI。他獲獎的領域是「金屬有機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這些框架結構需要非常精確的設計,而AI幫助他完成大部分設計工作,並且大幅加快研究進程。
亞基教授也分享一個觀察:AI讓他能快速了解柏克萊其他教職員工的研究工作,從而能與他們建立聯繫,並展開跨學科對話。這是他以前因為對其他學科沒有足夠理解,而無法做到的。這,凸顯了AI在促進跨學科合作的重要性。
問:在教學方面,柏克萊如何應對AI帶來的變化?
答:柏克萊是一個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地方,因此,不同的教職員工,正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使用AI,並進行大量實驗。柏克萊在AI教學方面,是讓教職員工以多種方式嘗試,然後思考如何將成果匯總起來,盡可能快地從中學習。

挑戰與機會!AI代理人面試學生、AI原生課程
問:柏克萊面對的挑戰有哪些?
答:挑戰很多。我們目前正在進行戰略規劃,規劃未來十年,柏克萊會是什麼樣子?我們必須展望未來,我上任校長才一年,此時正是制定未來十年戰略計畫的時機,而在制定計畫時,必須回答「在 AI 時代,教育會是什麼樣子?」這個問題。
我提其中一個挑戰為例。我們希望,學生在AI時代具有韌性(resilient)和能力(capable)。而這就要確保我們在招生時就收到對的人。有些特質,對於在AI時代保持韌性非常重要,而其中許多是學生入學後很難培養和發展的,例如,堅定(tenacity)和好奇心,還有受教性(coachability)。
之所以與AI有關,是因為柏克萊每年收到的大學部申請超過15萬份,我們無法面試每個人。但在AI時代,我們可以用AI代理人(AI agent)來面試這15萬人,我們可以訓練AI來尋找這些特質。我們不會完全基於AI做出錄取決定,不過,我非常喜歡可以從根本方式調整招生標準的這個想法。
在AI的世界裡,人們談論「規模化」,這涉及三個基本領域:算力、足夠的數據,以及應用。當我們收到這麼多申請時,我們擁有更多的數據。過去,這麼大量的申請曾是個缺點,但現在,這反而成為一種優勢,因為我們擁有比任何人都更好的數據,讓我們可以運用它。
問:現在,即使是電腦科學的畢業生,也覺得就業變得更加困難,特別是因生成式AI的興起。您認為這只是一個短期調整,還是更大的結構性轉變?
答:結構性轉變,毫無疑問。雖然因領域而異,但在美國,大學畢業生的機會,平均而言正在下降。我認為接下來,隨著我們調整教育並提供符合新興AI 時代所需的技能組合,會有一些機會回升。
你可能聽過「AI 原生」(AI native)這個詞,如果你必須在 AI 的世界中,從零開始完全重建柏克萊,你會怎麼做?我們思考,當未來我們課程更接近「AI 原生課程」的樣貌時,我們的學生會看到更多機會,因為他們的能力會更契合產業需求。
助學生應戰!養成AI「元技能」,因應職場變化
問:學校有幫助學生的方法嗎?
答:答案是肯定的。我們一直提供很多職涯服務,而且我們的許多課程都面向AI的應用。
我們有一門商學院的課程,讓學生都能使用七到八種不同的大型語言模型(LLMs)。課程結束時,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創建一個 AI 代理人來完成某項工作,例如處理公司的薪資,或是處理柏克萊的招生或職涯服務。
我們都熟悉LLM是什麼以及如何使用,但如果有人問我:「你能建立一個代理人,來處理公司的薪資嗎?」我得做一些研究。那些就是所謂的元技能(meta skill),是更高層次的技能。知道如何使用ChatGPT或任何LLM是一回事,而知道如何以特定方式使用它來完成任務,又是另一回事。我們有愈來愈多這類課程。
問:您在矽谷待了這麼多年,見證多年來的技術轉型。您認為,這次AI浪潮有何不同?
答:有各種猜測,沒有人能確定,但這次感覺很不同。我記得回到柏克萊,是在1990年代初,那已經是30多年前了,網際網路熱潮剛興起。1990年代末,科技泡沫破裂,很多公司在2000年左右破產了,有些人說是過度炒作。但我們今天有了Amazon,它徹底改變許多國家的遊戲規則。大約80%或90%的新創公司死亡或被吸收了,但還是有一些公司改變了世界。
與其說,Amazon改變畢業生的就業所需技能;不如說,Amazon從根本改變了經濟。未來工作所需的技能組合,也將會從結構上改變,這就是AI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