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HE)近日發布「2026 THE跨學科排名」(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Rankings),該排名是THE因應全球高教領域的跨域趨勢,從去(2024)年開始發布,主要評估全球各大學在計算機科學、工程學、生命科學、物理科學等領域的跨學科研究實力。今年台灣有四所大學進入全球前百大,名次最佳的是成功大學的全球第35名,其後依序是台灣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清華大學。
2026 THE跨學科排名共有來自94個國家、共1267所大學列入評比,榜單上列出911所大學。排名依據三項指標:投入(Inputs),代表的是大學資源投入;過程(Process),指的是成功標準、設施、行政支持和推廣;以及產出(Outputs),以出版刊物的數量及比例、研究質量和聲譽來進行評估。
MIT列名全球第一
全球排名第一的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MIT已是連續第二年居冠;緊隨其後的第二名是史丹佛大學,第三名、第四名則都是位於加州的加州理工學院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美國在全球排名前十的院校中,占了七所;排名前50中占18所,前百大入榜24所。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美國高校在跨領域科學排名幾乎囊括頂尖名次,但THE指出,近期美國政府削減對大學院校的聯邦資助,可能在未來導致需要多方面投入的跨領域計畫被視為風險過高,而減少投資。
THE資深資料科學家布特(Sam Armenta Butt)指出隱憂,「像麻省理工學院這樣的機構,可以透過產業伙伴關係和研究所的種子基金,讓研究資金的來源多元化,以支持跨領域研究,緩衝聯邦資金削減的衝擊,但如果聯邦資金持續大規模被砍,研究的廣度與包容性仍會受到侵蝕。」
排名最高的亞洲學府則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排名全球第五;新加坡國立大學同樣進入全球前十,排名第八。在兩所新加坡院校之後,拿下亞洲第三的是香港城市大學,排名全球第11。上榜院校最多的國家則是印度,共有88所院校列入排名。

台成清交入百大,北科大入Top150
台灣也有超過20所學校進入THE的2026跨學科排名,當中共四校列入全球百大。全台第一的是成大,取得全球第35名,總分71.8分;其次是台大的全球第39名,總分70.4分。陽明交大和清大則分別以全球第74名、第84名,位居全台第三、第四。
台大在去年,THE第一次發布跨學科排名時,位列全球第21名,此次排名退步18名;成大、陽明交大和清大則都有大幅進步,成大去年名次第43名,進步8名、清大從第96名進步12名,陽明交大更是一口氣進步73名,從全球第147名攀升進入百大。
此次進入世界前150名的台灣高校,還有台北科技大學(第138名)、亞洲大學(第141名),以及中興大學(第150名)。
此次北科大躋身全台第五,校長王錫福表示,該校近年積極拓展產學合作,聚焦能源、半導體、智慧製造與AI等領域的跨域整合實務研究型產業計畫,近四年產學合作投入經費每年成長5%至10%;日前北科大才在教育部和太空中心支持下,成立「B5G低軌衛星關鍵通訊模組產業人才與技術培育基地」,培育具跨域科技能力與系統整合專長的關鍵人才。

亞洲大學唯一私大入列Top150
亞洲大學則是唯一進入前150大的私大,校長蔡進發表示,亞大重視跨域教學與產研,積極推動自主學習、跨領域學習,如新成立的亞大AI與量子研究中心以跨域整合、產學合作為核心,推動量子演算法設計、量子機器學習、資安與加密應用,並拓展至AI智慧醫療、智慧金融等實際情境,在量子AI領域扮演先行者角色,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創新實務能力的人才,協助學術、產業界成長與創新。
其他上榜、在THE跨領域排名進入全球前500大的台灣高校,還有高雄醫學大學、勤益科技大學、台灣師範大學、中原大學、朝陽科技大學、屏東科技大學、淡江大學、義守大學、中正大學、宜蘭大學、聯合大學等校,可以看到台灣各大學在面對跨領域人才培養的全球趨勢下,積極投入、爭取迎頭趕上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