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巨頭紛紛投入 AI 基礎建設、資料中心動輒以「GW 等級」規模擴張的當下,外界開始擔憂──AI 是否正在形成下一波泡沫?對此,前英特爾(Intel)執行長、現任Playground Global合夥人Pat Gelsinger(季辛格)表示,AI不會重演網路泡沫,因為這次真正設下天花板的不是市場炒作,而是「能源」本身。到底他如何評估?
季辛格指出,即使業者喊出要蓋2GW等級的AI資料中心,建築、地板、空調設備都能先做,但只要沒有足夠電力,就沒有人會開始真正下單採購數十億美元的AI晶片。全球能源產能每年僅能增長約3~4%,即便因應AI需求提高,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高速擴張。他強調,能源供應本身就是天然的調節機制,會阻止AI投資變得過度膨脹。
季辛格進一步說明,AI的資本部署與當年網路泡沫最大的差異在於,今日的雲端供應商擁有成熟商業模式、真實營收與明確使用案例,而非依靠想像或題材支撐。他認為,即便市場短期情緒波動,AI基礎建設仍將持續向前,因為需求完全建立在真實服務與運算需要上。
「AI同時被低估也被高估」,Playground合夥人拜瑞(Peter Barrett)這麼判斷。他坦言,AI短期內的確存在資本部署效率不佳的現象,但AI的長期價值遠超過現階段的投資爭議。
拜瑞解釋,短期內,不是所有在基礎模型或AI基礎設施上的投資都能立即看見回報,甚至部分投資可能失敗。然而,「AI的效用將長久存在,並遠超過目前資本部署上的短期不連續性。」在他眼中,AI將成為未來文明運作的基礎設施,其價值會逐步累積、持續擴大。
拜瑞形容「我們現在仍然處於AI的DOS時代。」他預期,未來的AI將以截然不同的方式運作,也會對運算架構提出全新需求。因此,如今看似粗糙、低效率的建設潮,正是孕育下一個巨大應用價值的必要過程。

台灣的「最大風險」不是地緣政治,而是能源
而反觀台灣,在全球AI競賽中,能否延續半導體優勢,一直是外界關注焦點。近期美國232條款與新政府科技政策引發台灣產業界擔憂:美國擴大晶片製造,是否會排擠台灣角色?
對此,季辛格給出明確且正面的看法。他強調,美國強化國內半導體製造並不是為了取代台灣,更不是針對台灣的懲罰。全球晶片需求遠超現有產能,未來成長必然是多地同時擴張,而非互相替代。他認為,台積電赴美設廠是全球供應鏈韌性提升的正常進程,長期將讓整體半導體體系更加穩固。「半導體是未來最重要的基礎技術,強化供應鏈不是零和競爭,而是全球都需要更多、更廣的生產基地。」
然而,談到台灣真正的挑戰時,他語氣轉為嚴肅說道,「台灣最大的風險不是地緣政治,而是能源韌性的不足」。
季辛格指出,台灣在硬體製造與量產能力上無可匹敵,是全球最重要的硬體基地之一;但軟體、系統架構與平台創新仍相對薄弱。更關鍵的是,能否維持穩定且具韌性的能源供應?這將左右台灣未來能否擔當全球半導體中心的命運。

全球關鍵硬體都在台灣生產,電力哪裡來?
他解釋,全球最關鍵的硬體幾乎都在台灣生產,這是台灣無法被取代的優勢;但未來AI資料中心、晶圓製造、雲端基礎設施都需要極度穩定的大量電力。如果能源供應不夠堅韌,整個產業鏈就會暴露在極高風險之中。
「台灣沒有足夠堅韌(Resilient)的能源供應鏈,而這讓整個產業處於非常危險的位置。」季辛格直言。他提醒,能源已成為全球科技競賽的核心變數,而台灣在這一點上過於脆弱,不容忽視。
季辛格強調,如果台灣要維持製造強國地位並推動未來十年的經濟動能,「提升能源韌性」是刻不容緩的任務。他呼籲政府必須加速電力基礎建設、提升備援能力、打造更具彈性的能源供應鏈,才能支撐AI時代爆發性的用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