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的陽光從基隆塔遠見人文空間大片落地窗傾瀉而入,讓這座落坐於山海城的文化地標,更添一種靜謐的力量。上週六(11/15),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蒞臨分享了優人神鼓如何將藝術與修行融為一體,並以「向內自我探尋」的力量,讓台灣的文化與集體善念被世界看見。
介於「想」與「不想」之間的創作
2024年,優人神鼓推出紀錄片《非想非非想》,完整記錄創團、巡演到山中生活。片名誕生的意外卻又自然,有天工作人員催問片名時,劉若瑀順口說:「那就叫《非想非非想》吧。」彷彿那個名字本來就等待被說出口。
她解釋:「非想,是目標;非非想,是方法。」優人神鼓追求的是一種「放下」—在道藝合一的理念裡前行,越走越簡單。然而,作為一個藝術團體,作品要構思、舞台要設計、排練要安排,「如果完全不想,也做不出東西來。」 於是,優人神鼓的創作,始終在「不能老想」與「又必須想」之間。
藝術是向內的自我探尋

回顧自己的創作歷程,劉若瑀提到在紐約念書時,曾跟隨波蘭劇場大師學習。老師擅長以老莊哲學入劇場,有一次看完她改編《莊周夢蝶》的作品後,只問了一句:「你是在做你自己的夢,還是在做莊子的夢?」 這句話成了她生命中的「棒喝」,讓她領悟:如果不知道為何而做,作品終究只是形式。老師後來只留下一句話:「Be alert, be in conscious.」要保持覺知—覺知自己走路、覺知自己失敗、覺知自己正在說話的方式。
於是藝術不再只是舞台上對觀眾的「向外投射」,而成為「向內自我探尋」的過程。
Kobe Bryant 也曾上山行禪
談到「讓世界看見、聽見臺灣」,優人神鼓不只走向世界,也迎接世界各地的朋友。 劉若瑀分享,有企業團隊、國際品牌,也有世界級運動員來到優人訓練基地。
其中,NBA 球星 Kobe Bryant 就曾走進老泉山裡,跟著大家一起行禪、喝茶、話禪。 她回憶:「他穿著和我們一樣的服裝,安靜地走、安靜地坐,是一個真正懂打坐的人。」沒有浮誇的姿態,反而以專注與沉穩,展現另一種力量。

臺灣是一座高能量的島嶼
談到臺灣與世界的關係,劉若瑀用「能量」來形容。當人憂鬱、憤怒,能量會往下降;而當人願意幫助他人、懷抱慈悲時,能量就會往上升。
「當一個地方多數人都在往善的方向走,那個地方就會成為一個高頻率的能量場。」她舉例臺灣人對公益的快速響應、面對天災時的互助、在日常生活中對陌生人的善意—這些看似日常的小事,累積起來,就是島嶼的氣質。
「當我們從這樣的土地出發,走到世界各地演出,其實帶出去的不只是表演,也是臺灣人的樣子。」她說。
基隆塔:一抹亮橘,為城市點亮嶄新能量

基隆塔原先規劃以水泥灰與藍色低調佇立港邊,為擺脫外界對基隆「雨都、陰鬱」的刻板印象,最終換上了跳脫以往的亮橘色—像是一道破雲而出的光,為這座山海城點亮了新的活力。
也正因如此,文化活動在這裡顯得格外動人—亮橘塔身好似為城市注入新的能量,而塔內的人文空間,則為思想、文化與學習提供了交流平台。本次講座在此舉行,也象徵著:從山海之間升起的這抹橘光,不只照亮城市,也照亮了我們對文化與生命的再一次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