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循環經濟到綠色製造!福壽、正隆獲「臺中市企業永續A+行動」永續菁英獎

他們如何成為傳產轉型新典範?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5-10-28

瀏覽數 50+

福壽在廠區引入智慧監控系統,全面提升營運管理效率。
福壽在廠區引入智慧監控系統,全面提升營運管理效率。
00:00
00:00

ESG從環保口號成為全球供應鏈的硬指標,企業的挑戰不再是「做不做」,而是「如何做」。臺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舉辦的「臺中市企業永續A+行動」競賽,正是要挖掘那些將永續DNA深度植入營運核心的企業。在「永續菁英獎」的得主中,福壽實業與正隆公司后里分公司兩家傳產巨擘的獲獎,格外引人注目。 

他們以超過一甲子的深厚底蘊,分別從「循環商業模式」與「綠色製造工藝」出發,為台灣傳統產業的永續轉型,提供了兩條清晰且成功的實踐路徑。

福壽實業:奠定百年食安基石!打造從產地到餐桌的「糧農循環經濟」 

創立於1920年的福壽實業,其永續之路並非始於近年的ESG浪潮,而是源自「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百年初心。早在ESG風潮在臺灣企業掀起巨浪前,福壽便自主導入溫室氣體盤查,至今已持續十年,累積減碳量約3,149公噸二氧化碳當量。這份對環境的承諾,更體現在其台中港廠的脫膠油精煉廠房,該廠房榮獲內政部首屆「低碳建築標示」最高等級「1+」標準認證,總體蘊含碳量較傳統工法減少近30%。

然而,福壽此次獲獎最核心的亮點,是其領先業界實踐的「糧農循環經濟」體系。他們將食品加工剩餘的植物渣粕、回收的菇類廢棄包、食品濾泥及禽畜糞等廢棄物,添加自行開發的菌種,製成有機質堆肥。這些肥料再提供給農民,提升地力,種植出的雜糧由福壽收購,作為產品原料。光是2024年,就回收了超過2.7萬公噸的廢棄物,再製成2.1萬公噸的有機質肥料產品。

這一模式不僅解決了農業廢棄物問題,更串聯起一條從產地到餐桌,再回到產地的完整價值鏈。福壽的獲獎證明,永續不只是降低成本、節能減碳,更能是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將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核心業務完美結合,創造出經濟與環境的雙贏。

正隆后里分公司:造紙龍頭的減碳決心,敢對最新產線動刀的魄力 

身為台灣造紙業的龍頭,正隆從「珍惜資源」的理念出發,早已是綠色轉型的先行者。從2005年全球第一張ISO 14064-1溫室氣體盤查認證,到今日的「永續菁英獎」,其背後是一連串對綠色製造工藝的極致追求。

正隆后里分公司此次獲獎的關鍵,在於一項「最難的決策」。他們選擇對廠內最新、效率已是最高的10號紙機進行改造,將水環式真空泵汰換為透平真空泵,這項投資每年能再節省近140萬度電,減碳超過711公噸。此外,另一項針對9號紙機壓水部的靴壓設備改造,更是每年節省了近5萬噸的蒸汽用量,相當於減少15,972公噸的碳排放。

圖/正隆在廠區內推動太陽能光電案場,建構全方位的減碳藍圖。

圖/正隆在廠區內推動太陽能光電案場,建構全方位的減碳藍圖。

這些動輒耗資數億、工期長達數月的改造計畫,展現了正隆「好還要更好」的魄力。不只滿足於現狀,敢於向自家最先進的設備挑戰,追求能源效率的極大化。這份決心,加上廠區內4座太陽能光電案場與持續推動的運輸工具電動化,構築了全方位的減碳藍圖。正隆的獲獎,彰顯了在永續的賽道上,領導者的遠見與對核心技術的果斷投資,是驅動企業不斷前進的關鍵引擎。

福壽實業將永續「融入」商業模式,創造生生不息的循環價值;正隆后里分公司則透過技術「深化」核心製程,追求工業效率的綠色極致。他們雖路徑不同,卻共同為台灣的傳統產業點亮了永續轉型的明燈,證明了這條路不僅可行,更能創造出無可取代的競爭力與品牌價值。

(臺中市政府經濟發展局 廣告)

延伸閱讀

關燈一小時 點亮永續未來
數位專題

關燈一小時 點亮永續未來

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於2007年在雪梨發起, 「Earth Hour 地球一小時」活動,已成為全球自發性公益減碳行動, 提倡在每年三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於當地時間晚上八點半一起關上「不必要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