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活動報名 免費活動報名 優人神鼓劉若瑀的文化外交之旅

馬路不再是戰場!高雄「標線魔法」如何讓用路人安全有感?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5-10-21

瀏覽數 1,700+

在高雄車站改建工程完成前,高雄市政府早已超前部屬,以高防滑係數的藍、紅雙色骨材標線,為用路人提升車道辨識度及使用安全性。(高雄市政府交通局提供)
在高雄車站改建工程完成前,高雄市政府早已超前部屬,以高防滑係數的藍、紅雙色骨材標線,為用路人提升車道辨識度及使用安全性。(高雄市政府交通局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高雄近年積極從車本城市轉型為人本城市,透過多項創新標線設計,重新分配道路空間。這些低成本且高效的交通改造,不僅大幅提升市民的用路安全與步行體驗,更展現永續城市治理的決心。

去年底才正式啟用的高雄火車站新站體,在流線型的雲朵造型之下,串連地下化的臺鐵、捷運系統,以及兩側的自行車道、綠園道。為了強化周邊車道辨識度,更在站東路往北方向、站西路往南方向分別使用藍色、紅磚色標線,並選用防滑係數較高的骨材標線、添加色料,以提高道路辨識度,引導行車方向,並提升用路人的安全。

這項由交通部鐵道局、高雄市政府交通局、工務局、警察局等多單位共同規劃、合作完成的工程,反映高雄市過去幾年打造「人本交通」環境的用心。如今在高雄市不少地方均可看到類似的標線創新改造,這種轉變不僅大幅提升道路安全、交通效率,更為未來城市治理建立永續創新典範。

9月甫在鳳山啟用的減速平台,亦是利用標線創新改造,結合路面高低差的物理性緩衝,估計有助於降低30%的車速並降低路口肇事機率。(高雄市政府交通局提供)

9月甫在鳳山啟用的減速平台,亦是利用標線創新改造,結合路面高低差的物理性緩衝,估計有助於降低30%的車速並降低路口肇事機率。(高雄市政府交通局提供)

全臺首創標線型圓環,降低七成事故

來到前鎮區的文橫三路和廣西路Y字型路口,由於臨近三多百貨商圈,人車往來頻繁且動線複雜,過去時常發生碰撞。因此,高雄市政府在此打造全臺第一個「標線型圓環」,這是一種改善傳統圓環衝突點多、行車不易與交通事故風險高的設計,也是成本相對低廉,能快速改善路口運作效率與交通安全的措施。

文橫三路與廣西路Y字型路口設置標線型圓環後,事故、違規分別大幅下降七成、三成,而後高雄市政府也將成功經驗擴散到前鎮區瑞福路與崗山南街口、鳥松區澄清湖道路、鳳山區武林路等路口,在當地設置標線型圓環,同樣收到極佳成效。

高雄市交通局於前鎮區興建全臺首見的「標線型圓環」,成功降低路口交通事故發生率,現已陸續推展至高雄市內其他合適路口。(高雄市政府交通局提供)

高雄市交通局於前鎮區興建全臺首見的「標線型圓環」,成功降低路口交通事故發生率,現已陸續推展至高雄市內其他合適路口。(高雄市政府交通局提供)

停車帶保護自行車,給自行車獨立路權

此外,隨著國人騎自行車風氣愈來愈興盛,機動車輛與自行車搶道的驚險場面時有所聞。因此,高雄市政府在三民區博愛一路興建全市第一個「停車帶保護自行車」(parking-protected bike lane),也就是將路邊停車空間設置在自行車道與行車道間,形成一層汽車停車區來隔開自行車與車流,在歐美先進城市已逐漸成為都市街道改造趨勢之一。

三民區博愛一路兩端分別連結愛河與臺鐵地下化後的綠園道自行車道。透過停車帶保護自行車的設置,讓自行車不再與行人爭道,還給自行車獨立路權,而自行車騎士也可在柏油路面上舒適騎乘,人行道上的行人也不會受到自行車干擾。

在三民區博愛一路的「停車帶保護自行車」,利用停車空間隔開自行車與車流,為自行車提供完整的獨立路權。(高雄市政府交通局提供)

在三民區博愛一路的「停車帶保護自行車」,利用停車空間隔開自行車與車流,為自行車提供完整的獨立路權。(高雄市政府交通局提供)

停車帶保護行人,讓民眾更願意走路逛街

同時,為了善用現有道路寬度,在不大幅變動車道配置下改善人行空間,增加行人與車道間的安全緩衝距離,並提升人行空間安全感與舒適性,高雄市政府也在多地打造「停車帶保護行人」空間,也就是讓行人在人行道和車行道之間獲得更多保護空間,讓停放的車輛成為保護行人的實體屏障。

繼鹽埕區濱海一路、楠梓區德祥路、三民區義德路、前鎮區瑞隆路停車帶保護行人工程陸續落成,創造行人更舒適行走空間,並在瑞隆路沿線七里創下八成高滿意度後,今年新興區青年一路的改造工程也完工,不僅改善行人用路安全,也增進民眾走路逛街意願,帶動商圈繁榮。

因地制宜設置不同形式的停車帶,使停放車輛成為保護行人的實體屏障,提供行人更安全舒適的步行環境。(高雄市政府交通局提供)

因地制宜設置不同形式的停車帶,使停放車輛成為保護行人的實體屏障,提供行人更安全舒適的步行環境。(高雄市政府交通局提供)

行人分段穿越時相,使老少安心穿越路口

而有鑒於鳳山區過埤國小旁路口因為緊鄰學區,學童上、下學時行人穿越需求高,加上位在台88快速道路橋下,車流量大且受橋墩影響,行車視線不佳,容易造成行人穿越時與轉彎車輛交織危險,市府交通路與新工處攜手地方試辦「行人分段式穿越」措施,引導行人利用中央分隔島分段穿越,降低一次跨越多車道風險。

此方法被稱為「行人分段穿越時相」,已在歐美多國廣泛採用,高雄市在今年首度導入試辦。過程中交通局與地方里長多次會勘討論,經新工處先行調整行穿線位置,將其後退至橋墩後方,讓轉彎車輛有足夠反應時間,並在中央分隔島設置行人庇護空間,最後由交通局調整交通號誌,並導入「行人分段穿越時相」,不僅提升行人安全,對步行速度較慢的長輩而言,更可分段輕鬆穿越路口。

高雄市導入歐美國家常見的「行人分段穿越時相」,並增設行人專用號誌燈與告示牌面,守護行人安全。(高雄市政府交通局提供)

高雄市導入歐美國家常見的「行人分段穿越時相」,並增設行人專用號誌燈與告示牌面,守護行人安全。(高雄市政府交通局提供)

知名都市學家珍・雅各(Jane Jacobs)曾在經典《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表示,「街道是城市的器官。沒有人願意走路的城市,像一個停止呼吸的軀體,沒有生命律動。」

人本交通的推展,使高雄成為生機盎然的城市。高雄市政府交通局張淑娟局長指出,自2008年捷運通車以來,高雄市逐步從車本城市轉向人本城市願景,並把過去歷史中因為壅塞、危險、污染而失去人味的街道一點一滴找回來,不只要讓每個市民日常生活中都能更幸福、自在行走,更要為這個人口超過270萬的工商、科技大城奠定永續發展的未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