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觀點 COP觀點 【11/26活動報名】 8大重磅講者全面解析COP30

堰塞湖是什麼?花蓮燕子口最新畫面?馬太鞍溪下游又出現堰塞湖恐溢流,潰堤風險一次看

張眞
user

張眞

2025-10-21

瀏覽數 31,750+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形成新堰塞湖,此為取自林保署官網截自18日回流到台8線現場畫面。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形成新堰塞湖,此為取自林保署官網截自18日回流到台8線現場畫面。
00:00
00:00

2025/10/21更新;風神颱風外圍環流在北部帶來豪雨,花蓮馬太鞍溪上游集水區雖雨量很少,但今(21)日早上下游卻出現新的小型堰塞湖,林保署立即通知下游公路局疏散廠商及機械,公路局也強調,不排除緊急預防性封閉馬太鞍便橋。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表示,估計隨著溢流水愈來愈多,新堰塞湖滿水位有60萬公噸,因為堰體土方很軟,估計24小時內新堰塞湖就會沖掉日前花蓮太魯閣也出現堰塞湖,林保署最新畫面釋出,近日東部因颱風共伴效應將豪雨,擔憂將潰堤,當地已迅速導入機具評估開挖。因為之前颱風樺加沙遇到強降雨,花蓮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在 9/23下午發生溢流,短時間釋出巨量水量與泥砂,沖毀橋梁、淹入光復鄉市區並造成人員死傷。但是,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颱風、地震都多的台灣,堰塞湖相當容易形成,絕不能輕忽?《遠見》完整帶你一次看懂:

即時報導不斷更新:堰塞湖「黑色海嘯」釀禍,花蓮災後最新進展

什麼是堰塞湖?注音怎麼讀?形成原因

近日樺加沙颱風來襲,連日豪雨引發花蓮嚴重災情。目前外界判斷成因是堰塞湖的潰決造成。但是堰塞湖到底是什麼?花蓮堰塞湖(又稱「崩塌湖」「地震湖」)的成因到底為何?

首先,堰塞湖的注音讀音為「ㄧㄢˋ ㄙㄜˋ ㄏㄨˊ」,另外依據過往研究,ˋ堰塞湖是因地震、豪雨引發的山崩、土石流或火山熔岩、冰川等堵塞河道,形成的天然壩體,造成上游回水而成湖泊。

堰塞湖如何形成? 3 階段解析

1

觸發 — 地震、豪雨等因素使邊坡鬆動

強震、連日豪雨或火山活動造成坡面裂隙擴大、岩土體強度下降,邊坡進入不穩定狀態。


2

堵塞 — 大量土石崩落,橫堵河道

崩塌物與倒木堆積在河谷形成「堰塞壩」,截斷水流。壩體多為鬆散土石,抗沖刷能力弱。


3

蓄水 — 水位上升成湖,直至溢流或潰壩

上游來水匯集成湖。若持續降雨或壩體被沖刷破壞,可能「穩定溢流」或發生「潰壩」,在短時間釋放巨量水砂。

但一般堰塞湖的「壽命」能有多長?若在家附近何時該提防?

根據2020年發表於《Landslides》期刊的一篇研究,堰塞湖的壽命呈現出極大的差異,從幾分鐘到數千年都有可能,但據統計高達84.4%會在一年內潰決,因此需嚴密監測。也就是說,若在你家附近發現有堰塞湖,絕對需要馬上提高警覺。

取自臉書@空勤總隊

堰塞湖的致命危機:為何它如此危險?

與鋼筋混凝土水庫不同,堰塞湖抗沖刷與抗滲能力弱,遇豪雨洪峰、管湧或邊坡再滑動,可能在極短時間潰決,巨量水與土砂傾瀉而下,形成毀滅性洪水與泥流。

重大危害案例

國外|1933 中國四川疊溪地震:造成多處堰塞湖,部分後續潰決釀成嚴重下游災情。學術與史料將其列為近代華西地區「災難性堰塞湖」典型案例。

台灣|2009 莫拉克颱風高雄小林村:強降雨引發深層順向坡大崩塌,短時間形成堰塞湖並在約30 分鐘後潰決,聯合泥流覆滅聚落,造成400多人罹難,是典型「崩塌+堰塞湖潰決」複合式災害。

花蓮馬太鞍溪(2025)事件重點

9月23日(週二)14:50,花蓮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在連日豪雨挾帶的洪峰壓力下於壩頂溢流。短時間內,黑色泥水裹挾巨量土砂,自上游谷地奔向下游,先是沖斷馬太鞍溪橋,隨後漫入光復鄉市區與周邊聚落。

消防與國軍連夜進入、以舟車機具拉起救援動線,沿線居民貼著牆壁撤離到二樓與屋頂等待救援。截至 9/25(四)上午,依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下修:為死亡14人、受傷52人、31人失聯,官方並持續滾動校正名冊。

馬太鞍堰塞湖潰堤影響圖。遠見編輯部製圖。

馬太鞍堰塞湖潰堤影響圖。遠見編輯部製圖。

資料來源:Google earth ( 0925 10:53更新 )

農業部林保署 → 馬太鞍溪堰塞湖即時監控系統

台灣的堰塞湖檔案:曾經出現與正在監測名單  

2025/10/19更新: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因立霧溪邊坡崩塌近期形成的堰塞湖,17日起林保署已接獲通報評短期內有溢流潰堤風險,另外根據10/18林保署官方新聞稿,最新畫面與評估開挖進度如下:


一、 燕子口堰塞湖目前狀況與位置

【倒數免費報名】走入鼓聲與靜心的旅程,與「劉若瑀在基隆塔」共賞藝術的文化力量>>
  • 位置: 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燕子口,由立霧溪邊坡崩塌所形成。
  • 現況: 湖水已由台8線靳珩隧道東口溢流,並流回立霧溪主河道。
  • 結構: 目前水勢與壩體結構尚無明顯變化。

截自10月18日,燕子口堰塞湖溢流至台8線魯丹橋橋面(靳珩隧道東口)最新畫面。圖片來源:林保署

截自10月18日,燕子口堰塞湖溢流至台8線魯丹橋橋面(靳珩隧道東口)最新畫面。圖片來源:林保署

二、 相關團隊採取行動與措施

  • 現場評估與工程準備: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會同施工廠商已循中橫公路進入現場,評估啟動「壩體降挖及導流減災作業」。
  • 專業監測: 成功大學堰塞湖防災團隊及陽明交大團隊已於現場,共同進行進一步的測量與監測。

三、 燕子口與馬太鞍溪堰塞湖處理方式差異說明

林業保育署指出,外界關心兩處堰塞湖處理進度不同,主要是兩者在壩體規模、地理環境、交通可達性及施工條件上「天差地別」。

特性燕子口堰塞湖(可迅速介入)馬太鞍溪堰塞湖(前期難以處理)
交通可達性壩體阻塞位置即為臺8線公路,人員與機具能快速接近。位於海拔1,000公尺深山峽谷,無道路可通,步行需五天以上。
壩高僅 54 公尺。高達 200 公尺。
壩體體積約 40 萬立方公尺。達 2 億立方公尺(約為燕子口堰塞湖的 500 倍)。
蓄水量約 270 萬噸。約 9,100 萬噸。
施工限制工程介入難度低。溪谷高聳、河道狹窄彎延、巨石多,且 11 月前屬汛期,無法開設溪床便道。

林業保育署強調將持續密切監測兩處堰塞湖狀況。

  • 將與中央及地方單位密切合作,以確保人員與下游居民的安全。

以下是依水土保持與林業單位彙整,1979 – 2025 年台灣曾出現88處堰塞湖,多已因溢流或潰決消失,少數留為地景或持續監測。

台灣歷史上的知名堰塞湖

堰塞湖名稱形成原因地點後續狀況
草嶺潭地震、豪雨
(多次形成)
雲林古坑清水溪多次形成後又溢流/潰決消失
九份二山堰塞湖
(澀仔坑湖、韭菜湖)
1999 年 921 大地震南投國姓形成兩座堰塞湖;區域成為地震地景與災害教材
水漾森林921 大地震致石鼓盤溪受阻嘉義阿里山上游杉木長期浸水枯死,成特殊景觀
荖濃溪堰塞湖群2009 年莫拉克豪雨引發高雄桃源一帶災後多處臨時堰塞湖,部分已潰決或消失

目前受監測的堰塞湖

堰塞湖名稱縣市/流域形成/重要時間最新狀態摘記
新竹 114 年泰崗溪堰塞湖新竹尖石/泰崗溪114 年(2025)前後持續列管。形成源起於 2024 年底颱風後監測中
目前以穩定溢流為主、蓄水量不大,對下游影響相對小
花蓮 114 年馬太鞍溪堰塞湖花蓮/馬太鞍溪上游114 年(2025)7 月下旬出現雛形。2025 9/23 14:50 出現壩頂溢流截自10/2,維持紅色警戒監測中  林保署即時監測資訊可見此
花蓮 113 年木瓜溪堰塞湖(已消失)花蓮/木瓜溪113 年(2024)已消失
(歷史監測案)
花蓮 113 年萬里溪堰塞湖(已消失)花蓮/萬里溪113 年(2024)已消失
(歷史監測案)
花蓮 111 年樂樂溪堰塞湖(已消失)花蓮/樂樂溪111 年(2022)已消失
(歷史監測案)
花蓮 111 年豐坪溪堰塞湖(已消失)花蓮/豐坪溪111 年(2022)已消失
(歷史監測案)
宜蘭 111 年五十溪堰塞湖(已消失)宜蘭111 年(2022)已消失
(歷史監測案)
台東 110 年大南溪上游堰塞湖(已消失)台東/大南溪上游110 年(2021)已消失
(歷史監測案)
新竹 110 年大曼溪堰塞湖(已消失)新竹/大漢溪110 年(2021)已消失
(歷史監測案)
宜蘭 110 年南澳南溪堰塞湖(已消失)宜蘭/南澳南溪110 年(2021)已消失
(歷史監測案)

面對堰塞湖,我們能做什麼?

政府的應對措施

▶ 監測與預警:結合衛星影像、無人機、現地感測(雨量、水位、CCTV 影像判釋)與專家會勘,建立「堰塞湖監測與通報系統」,研判溢流/潰壩風險並發布警戒與疏散資訊。

▶ 風險評估與疏散:模擬潰壩波抵達時間、洪峰量與影響範圍,劃設警戒區並下達預防性撤離。相關對民眾的示警也會透過民生示警平台與地方政府同步發布。

▶ 工程處置(因地制宜):包括導流(溢流槽、排水管)、減載(分段放水)、壩體加固與緊急清疏等,但在偏遠高山、連日豪雨或地震之後,常受天候、地形與安全限制。

民眾的自保之道

▶ 提高警覺:住家或工作地若位於山區溪谷、下游聚落,請留意政府「堰塞湖/土石流」警戒、村里廣播與道路封閉資訊。

▶ 配合撤離:接獲疏散通知立即撤離,不要心存僥倖或自行返家取物。

▶ 熟悉避難與聯絡機制:平時先確認避難路線、收容處所位置與家人聯絡方式。雨量劇增時,避免臨水、臨邊停留或觀災。

堰塞湖常見誤解 Q&A

Q1|堰塞湖跟人工水庫有什麼不同?
A:堰塞湖是自然崩塌在河道形成的「臨時壩」,材料鬆散、不可控。人工水庫則以工程材料與設計(壩基防滲、溢洪道、監測儀器)建造並管控。前者的壽命、承洪能力與安全性高度不確定,必須強化監測與預警。

Q2|為什麼不「立刻爆破」處理?
A:多數情況不宜。原因包括:① 爆破可能誘發壩體失穩、導致無控制的潰壩洪峰 ② 災點多位於高山峽谷且持續降雨,進入危險、難以布設重機與撤離路線 ③ 即便能介入,也須先探測壩體結構、模擬洪峰與影響範圍,再選擇導流槽、分段放水、護岸加固等較可控的方式。

Q3|「溢流」就是「潰堤/潰壩」嗎?
A:不同。溢流是水位超過壩頂或溢流口、沿壩面流出。潰壩/潰堤則是壩體結構被破壞或沖蝕出缺口,洪峰量與破壞力通常更大。馬太鞍溪此次主要為壩頂溢流,但因水砂量大、壩體鬆散,下游仍遭嚴重淹沒與沖刷。

Q4|哪裡看得到即時資訊與警戒?
A:可查林保署的堰塞湖監測平台(含即時水位、降雨、影像)與民生示警平台(推播各類警戒與疏散資訊)。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