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速度與效率必然產生壓力嗎?答案是否定的。全美前5大高階經理人教練大衛‧艾倫研究發現:工作效率和「放鬆能力」有直接關係!只有心思澄靜、思緒分明,才能讓事情有條理、創意無窮盡。建立適合自己的管理系統,凡事有計畫進行、身心妥善,便可以在加速時減低摩擦,高效時降低阻力。(本文節錄自《搞定!》一書,作者:大衛‧艾倫,商業周刊出版,以下為摘文。)
想要游刃有餘地管理工作,請務必將「工作流程的5步驟」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人們在面對生活、工作與隨之而來的事務時,都會經歷這5個步驟。也就是說,不管是在廚房或公司,若想妥善掌握事務的變化,都得精通工作流程的5步驟。
每個步驟各有最佳實務做法與工具,而且必須與其他步驟融成一體,才能在繁務中創造出美妙的高效狀態。不是變得「有組織條理」或懂得「設定優先順序」而已。
雖然那樣也很好,但卻是施行5步驟所得的結果,而非施行辦法。採用我稱之為「整體協作發揮」的流程,會創造出比想像中更有成效也更具挑戰性的結果。
精通工作流程的5步驟
步驟1.「捕捉」(capture)吸引我們注意力的事項:善用工具取代腦袋
用收件匣、筆記本、APP或錄音機等各種工具,不分大小輕重、個人或工作,收集所有待辦事項,便能大量釋放大腦造成的心理壓力。
步驟2.「理清」(clarify)每件事的意義與下一步行動:決策雜事的最適處理
針對每件收集到的事試問:這需要採取任何行動嗎?依可行動、不可行動分為:立即執行(2分鐘內可完成)、委派他人、延後執行或立即丟棄、留作參考資料、列入未來再考慮項目;迅速決定事情所屬的地方。
步驟3.「整理」(organize)上述結果,提出可行動的選項:讓事情井然有序
將理清後的項目歸類到行動清單、專案清單等各種能作為備忘提示的工具中,對不需執行但有價值的資訊則建立個人參考資料庫,讓事情透過外部工具各就各位,大腦專注發揮思考判斷與創造力。
步驟4.「檢視」(reflect)選項清單,接著做出抉擇:定期檢視每個項目
定期檢視各種清單,確保每項任務都在掌控之中、持續推動進展,甚至進一步發現啟動擱置已久的夢想的機會,大膽挑戰新事物。
步驟5.「執行」(engage)決定的行動:全心採取實際行動
考量自己的條件限制(情境、可用時間、精力)、事情格局(例行瑣事或人生目標?)與任務性質(突發狀況或已排定事項?),再依「直覺」決定當下應採取的適當行動。
這構成了人們生活橫向的管理,隨時隨地整合向前邁進時必須考慮的所有事項。
「要確切知道何謂自由,唯有在生活的主要任務中尋求其原則,亦即在訓練自身反應與學習掌控所處環境的過程中探求。」──沃爾特‧李普曼
(延伸閱讀│成功人士必學:設立目標時的9大關鍵做法與5大禁忌)
上述5個步驟並非空談胡說,而是為了享有高效行動、讓事在掌控之中必須做的事情。
假設你打算煮一頓晚餐宴請朋友,但回家看到廚房一團亂,會怎麼處理?
首先,找出放錯地方的物品(捕捉),決定該保留或丟棄(理清),再將各種東西歸位,例如:放回冰箱、丟垃圾桶或收到水槽(整理),然後查閱食譜,檢查自己擁有的食材和器具(檢視),最後是將奶油放到鍋裡加熱融化,開始烹煮(執行)。
這套方法的原則相當簡單明瞭,甚至一般人多已如此處理工作。不過,大多數人在每個步驟都仍有大幅改善的空間,尤其5個步驟間的連結往往很薄弱,但這卻是造就優質工作管理的關鍵。因此,每個步驟必須無縫接軌,以一致的標準維持。
在事務繁雜的生活與工作中,大部分人按自己的意思操作上述方法,可能已體會到嚴重效率不彰,周遭增生的環境壓力更是打擊了本來就較脆弱的部分。即使是在閱讀本書的當下,各種無所不在又瞬息萬變的資訊,更是不斷增加生活與工作的複雜度。
如果只是整理雜亂的廚房可能還沒什麼,但再加上漏水添亂,就會演變成大麻煩。此外,不小心遺漏的電子郵件、未追蹤進度的任務,或逃避抉擇的事項,也會讓混亂的情況加劇。
因為大量息息相關的事情不會愈來愈少,進來的速度也不會慢下來,所以若沒做好「工作流程管理」就會陷入險境。
多數人主要的弱點在於(1)「捕捉」的能力。例如「要做某事」的承諾只停留在腦袋裡,隨之產生的「有點想做」與「應該要做」的念頭多得不得了,卻很少記錄下來。
很多人就算收集了很多想法,卻沒有(2)確實「理清」其意義,與決定該採取的行動(如果必要的話)。因此,這些人任隨意列下的清單散落各處,比如將會議筆記與含糊的待辦事項寫在便利貼上,黏貼於冰箱或電腦螢幕上,或者利用數位裝置上的「任務」功能記錄全部事項,而不是具體做法,導致最後麻木無感。這些清單可能不僅無法紓解壓力,反而還會製造更多負擔。
有些人是當下有對雜事做出恰當的決定,卻沒有發揮其價值,只因為缺乏(3)有效「整理」結果。例如某人決定告訴老闆某件事,但只記在自己的大腦裡,於是當要用到時,就無法適當取用。
還有些人很擅於整理、很有條理,但是(4)不夠持續「檢視」內容,無法總是有系統地處理事情。例如即使擁有可利用的清單、計畫與形形色色的檢查清單(透過收集、理清與整理所建立的),但沒有跟進或加以善用。很多人不常看自己的行事曆,導致無法隨時跟進事件、趕上截止期限,最後在緊要關頭中慌亂受害。
最後,如果前述任何一個環節沒做好,就很可能無法在最佳的時間點(5)「執行」選定的行動。人們大多會因為「期待」(而非「信賴」),選擇先做剛發生或最吸引自己注意的事;還有正事沒做、「沒時間」參與某些重要活動,就會有種事情老是揮之不去的感覺。此外,無壓高效工作的精髓在於自由不受限地做有意義的事,否則痛苦也會不斷產生。
(延伸閱讀│哈佛日曆快10天:哈佛優等生、高效主管都在用的「奇蹟時間管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