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忙下來,待辦清單劃掉不少,心裡卻覺得空虛又疲憊:滿滿的行程表帶來的不是成就,而是一點一滴被蠶食的人生;想做的事永遠被擠到假日,疲勞的身心只能偶爾靠特休來療癒自己……今天也這麼努力了,為什麼生活卻沒有變好?因為,你掉進了時間管理的陷阱,卻沒意識到「管理能量」才是把努力轉化為成果的關鍵。(本文節錄自《你該管理的是能量,而不是時間》一書,作者:韓善英,方舟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把時間切碎,只會讓自己也磨光
在別人享受大學生活的年紀,我卻瘋狂沉迷於時間管理。
我在毫無中文基礎的情況下,挑戰延世大學中文系,還拿到了全額獎學金。這一切,全靠「徹底的時間管理」。
我把一天切成30分鐘一格,排得密不透風。清晨去上中文補習班,中午吃飯時照樣讀書,週末則投入各種相關課外活動,幾乎沒讓自己休息。看著密密麻麻的行事曆,會覺得「今天又過得很充實!」內心十分滿足。
也因為從大學時期累積下來的時間管理技巧,我從25歲起就以「時間管理講師」的身分,走進企業與大學授課。在講師評比中,我曾擊敗眾多資深專家,拿下第一名;至今累積超過百場演講與一對一教練,將時間管理的技巧傳授給數千人。
(延伸閱讀│研究發現:被多項工作分散注意力,智商下降幅度為吸大麻的2倍)
今天也這麼努力了,為什麼生活卻沒有變好?
很多人都認為,「時間管理」是成功的關鍵。連比爾.蓋茲(BillGates)都曾強調:「時間是無法用金錢換來的唯一資產。」
於是我們買了行事曆、安裝了時間管理App,嘗試各種技巧。但即使這麼努力地把時間切割使用,人生卻依然沒有太大改變,為什麼?
我曾經狂熱地塞滿行事曆、管理時間長達10年,如今我得承認──完美的時間管理,其實正一點一滴蠶食我的人生。
我無視身體發出的警訊,一路衝刺。甚至有一次因為莫名的疼痛,必須躺在床上整整兩週。那時,我去了一間韓醫診所,院長對我說的話至今仍在耳邊迴響:
「妳知道手機用久了會變得熱烘烘的吧?妳的狀況就像那樣。那不是因為身體還有能量,而是因為電池快沒電了才變燙。妳現在身上根本一點能量都沒有。到底是怎麼撐過來的啊?」
即便如此,我還是相信,只要把時間管理好就行了。直到生下第一個孩子,我才徹底明白不能再這樣過日子。
我的生活必須配合孩子的節奏,預料之外的事情每天都會發生好幾次。日復一日,計畫總是被打亂,挫折感也愈堆愈重。我愈想完全掌控自己的時間,現實卻離我愈來愈遠。
(延伸閱讀│放鬆不等於懈怠:別把自己活成一支「快沒電還不充」的手機)
直到那一刻我才領悟:我們擁有的資源,其實不是「平面」,而是「立體」的。
每個人一天都是24小時,我們從學生時代開始,就習慣把圓形時間盤排得密密麻麻;在時間管理的世界,個人績效的差別通常來自──誰能把時間切割得更細、更有效率。
然而,我們真正的資源其實是「立體」的。每個人資源的「體積」之所以不同,是因為還存在一個叫做「能量層級」的第三維度。能量層級就像在平面上加上高低起伏,讓人生變得有動能、有節奏。
真正能帶來「持續成果」的關鍵,不在於把時間切得多細,而在於是否擁有最佳化的能量。
當能量充沛時,即使時間短,也能爆發出驚人的專注力與創造力;但若能量枯竭,即使投入再多時間,也難以產出好的結果。
如今,我是一位育有兩個孩子(分別4歲與1歲)的職業媽媽。時間比以前更不夠用,卻靠著能量管理策略,反而比過去成就更多。
我學會觀察自己的能量節奏,戒掉消耗能量的壞習慣,並掌握了持續充電的方法。結果是,我比起過去那個執著於「時間切割」的自己,過得更加充實、也更有餘裕。
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把時間切割的技巧,而是提升能量的策略。
(延伸閱讀│「當好人」活不久?任何一行都適用:工作先懂「劃清界線」)
讓高效成為日常,掌握4個立即可用的能量技巧
(延伸閱讀│知道「精確休息」嗎?時間管理高手,都是懂得休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