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成功的理解,99%都是錯的?史丹佛大學「快樂心理學」課程的首創者賽佩拉博士,顛覆大眾「愈成功,愈快樂」的慣性迷思,她認為:不是成功讓我們更快樂,而是快樂讓我們更成功。快樂是成功的起點,也是通往成功的捷徑。讓自己先處於積極、快樂的狀態,工作效率與成功機率自然都會提升。(本文節錄自《你快樂,所以你成功》一書,作者:艾瑪‧賽佩拉,時報出版,以下為摘文。)
活在當下,及時行樂
當你抵達矽谷,這個孕育臉書、X、谷歌和史丹佛大學的城市時,幾乎立刻就能察覺到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快活的能量。
不管是在市中心的帕羅.奧多咖啡館(Palo Alto Café),聽到新興創業家與自稱投資客者之間興奮的交談;或是在史丹佛大學由諾貝爾獎得主教授們授課的課堂上,這股生氣蓬勃的感覺,彷彿是具體有形的,伸手即可碰觸。你身邊充滿著機會、創新與成功的蓬勃生機。
但是,若你仔細聆聽,就會發現其實在這股意氣風發的氛圍裡,潛藏著一種別具特色的噪音:慢性焦慮的噪音。
我剛到史丹佛唸研究所時,在第一個學年間,自殺人數之多,讓我極為震驚。我們置身於堪稱全世界最精緻絕美、灑落燦爛陽光的校園,在棕櫚樹夾道的路上騎著單車到教室,身邊盡是天資聰穎的學者和同學,可是,他們卻有著那麼多的悲慘及苦痛。
當我為這些事件感到驚訝和傷心之餘,一位史丹佛的同學和我悲中生智,為學生們開辦了「快樂與正念工作坊」,我還幫忙共同首創一門「快樂心理學」的課程。
在教授課程期間,我開始瞭解人們的焦慮和苦痛來自何處。而且這群人不僅限於史丹佛,還有整個矽谷。事實上就我所知,在耶魯、哥倫比亞和曼哈頓所有住著成就非凡者的社區也是如此。
這些渴望成功、同時也飽受名利追逐苦痛折磨的人們汲汲於未來,個個狂熱地拚搏,只為不停追求成就。結果是,他們無法活在當下,人在心不在,即使已功成名就也無法感到滿足,更別提要享受生命了。
卡蘿‧佩托夫斯基(Carole Petrofsky)是史丹佛大學身心健康促進中心主任,我和她一起開辦了史丹佛的第一門快樂心理學課程。她向我解釋什麼是「史丹佛鴨子症候群」(Stanford Duck Syndrome)。
(延伸閱讀│打從內心綻放生命能量!7項建議讓你在人群中自帶光芒)
卡蘿也分享了一位學生的故事。這個學生在上過第一堂快樂課之後來找她,說自己非得退選不可。
「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它跟我所學到的一切完全背道而馳。我的父母告訴我,我必須成為非常、非常成功的人。等我逐漸長大,我又問我父母,我需要做什麼才會非常、非常成功,他們說就是要非常、非常努力。隨著時間過去,我再問他們,那我如何能得知自己是否夠努力,他們說:『當你覺得自己在受苦時,就代表你夠努力了。』」
卡蘿解釋說,這種心態就是史丹佛功成名就者的盲點,他們不斷專注在追逐成就上,而且相信本來就應該為此付出犧牲幸福的代價。
這種激烈的競爭不只發生在史丹佛或矽谷,而是無處不在。不管你是從事哪一行,都被鼓勵要不停在待辦清單上打勾,而且要不斷精進,放眼未來。
工作上永遠有你可以積極參與的事務,好讓自己更上層樓:你可以只負責一項計畫或承擔一個責任,或是,你也可以多押注一項附加投資,增加贏面。
職場上永遠都有加班時間比你長的同事,讓你反思自己能夠、而且也應該做得更多。所以你馬不停蹄、戮力以赴、野心勃勃、超越目標,不斷跟你的代辦事項清單玩著追趕進度的遊戲。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你犧牲了當下,在生活中「缺席」了。你捨棄個人的快樂,忍受負面的感覺與龐大的壓力,因為你相信,最後的結果會是值得的,一切將會苦盡甘來。
你陷入得不斷達陣的強迫狀態,一心只想為自己的履歷表添油加料,在你的扁帽別上一根又一根羽毛。當你還未完成一項任務,心思就已經飛奔到下一個工作上。
甚至好不容易下班回家後,你也可能一邊洗碗,還一邊想著列出需要處理的雜事。待辦事項溢滿了整個生活,讓你一直追著時間跑。於是,你身在現在,心卻想去未來。
如果你認為幸福快樂就在成功的另一端,那麼你的大腦將永遠無法獲得這個感覺。
當人人都抱持「先成功,才會快樂幸福」的想法時,就會分秒不鬆懈、不斷往前狂奔,而不會停下腳步自問,這對你來說行不行得通,或許你還可能為自己的恆毅力感到十分得意。
研究顯示,兒童延遲滿足的能力,預示了他們未來的人生是否能成功。曾有一個研究是這樣的:給小孩子一點小禮物(像是一顆棉花糖或一片餅乾之類的零食),然後告訴他們,如果不馬上吃掉,稍後就會得到加倍或更多的獎賞。結果,那些能夠忍耐、等待的孩子,長大後的成就比較高,面對挫折也比較能堅持下去。
這個「棉花糖理論」告訴我們,在個性上比較能自律,願意忍受一時的「痛苦」(沒馬上吃到棉花糖),來獲取更大的甜美果實(吃到兩顆棉花糖)的人,未來似乎會比較有「出息」。
可是,如果我們不斷延遲享樂,犧牲眼前的利益,去換取想要追求的目標;也以為完成目標後,會享受到加倍的快樂(不論結果是否真能如願,又或只是你自己一廂情願),這個延遲的過程將可能永無止境,進而轉變為工作狂的行徑,離你原先一心想追尋的成功與幸福愈來愈遠。
6大關鍵,讓快樂催化成功
活在當下,提升專注力:忙碌的人一心多用,高效的人選擇專注。
強化韌性,學會與壓力共處:善用「好壓力」,提升抗壓性,
管理身心能量,而非硬撐意志力:意志力有限,「時間管理」不如「能量管理」。
學習放空,激發創意:大腦需要休息,放空並非浪費時間,而是創意的來源。
善待自己,對自己更寬容:練習「自我慈悲」,提升自信與內在穩定度。
仁慈領導:好領導者不一定要強勢,用仁慈與同理心,更能提升團隊績效。
當你學會快樂,成功就會隨之而來
●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學習更快,思考力更強,生產力增加12%。
●真正的高效,不是做更多事,而是用更少的精力去做對的事。
●冥想是種能保持專注、獲得平靜的方式,有些人甚至在冥想後覺得四周的色彩變得更鮮豔了。
●如果我們不斷延遲享樂,犧牲眼前的幸福去換取成功,那麼這個延遲的過程將永無止盡,讓我們離真正的快樂越來越遠。
●感恩是快樂的催化劑,每天花一點時間感謝生活中的小確幸,能讓你更快樂。
(延伸閱讀│讓自己容易快樂的5個原則:重塑未來生活態度,積極改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