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特輯
訂閱
特色頻道
關於我們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服務時間:週一 ~ 週五 9:00~12:30;13:30~17:00
服務信箱:gvm@cwgv.com.tw
相關文章
覺得生活壓力大?心理醫師證實:可用12種自然的方法緩解焦慮
如果對生活感到焦慮、不安時,也許這些方法能緩解壓力。隨著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窒礙和各種現實無奈的窘迫,人們總是會在不同的情況下面對接踵而至的難堪,這會讓人引發憂慮、焦慮,覺得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勁,心理醫師強調,為了有效平息這樣的情緒,最重要的是致力於改變生活方式。臨床心理醫師和心理學教授珍妮佛泰茲(J
建立孩子的「成長型思維」為何重要?德國教育家:遇失敗他們會「這樣想」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卡蘿.杜維克教授發現,當人們遇上挑戰與學習新事物時,會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成長型(Growth Mindset)與固定型(Fixed Mindset)。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會說「我不擅長這項任務」,通常終其一生堅信著這個想法。相較之下,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會說:「我喜歡學習新
史丹佛心理學博士揭露大腦多巴胺陷阱:成就上癮無法讓你更成功
預期的喜悅是工作成癮的驅動力,這是種過度工作且欲罷不能的傾向。根據美國范德堡大學心理學家曾對大腦進行的研究顯示,努力工作的人在大腦的獎勵區域會釋出較大量的多巴胺。成就導向的工作狂往往依賴這種短暫的快感存活。然而,我們有所不知的是,這樣持續努力到幾乎沒力的拚勁,其實反而會降低成功的機率。(本文節錄自《
當代教養危機?心理學博士:孩子更玻璃心,是父母太早放棄「這件事」
現代的孩子,為什麼這麼容易焦慮、玻璃心、沒耐性?父母投入這麼多愛與資源,為何孩子反而更失控?醫學博士、心理學博士里昂納德.薩克斯提醒:核心問題在於,我們太早放下父母的權威,把教養的責任交給了錯的人:「手機」、「同儕」、「潮流文化」。不教而教,是教養最大的誤解。(本文節錄自《教養的崩壞》一書,作者:里
存款餘額一直增加,為何實際是在虧錢?理財專員用「賠錢」獲得客戶信任
編按:人們缺乏耐性,想早點嚐到甜頭、討厭的事則晚點再說……「成本與效益的時間差」會導致人們遲遲不肯行動。因此如果改變代表著現在就要付出成本,好處以後才會顯現,人們就會什麼都不做。(本文摘自《如何改變一個人》一書,作者為約拿.博格Jonah Berger,以下為摘文。)人性:馬馬虎虎的東西會留在原地重
愛上迴避型人格者:他不是不愛你,而是害怕被你發現「這件事」
與迴避型人格者相戀的最直接感受就是「力不從心」。他好像對你有著「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式的情誼,但又總是把你拒於千里之外,讓你無法靠近,感到沮喪、迷茫。(本文摘自《如何擁抱一隻刺蝟》一書,作者為段鑫星、李文文、趙亞平,以下為摘文。)迴避型人格者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面對愛情時小心、謹慎。他們常常讓伴侶
說「加油」無辦法提升孩子動力?心理學家:父母可以「這樣做」
雖然「加油」字面上的意思相當正面,但如果聆聽的孩子本身帶有強烈的「被害意識」或「疏離感」,它就會變成一句相當負面的話。動力並不是父母說「要提升」就可以提升,「拿出幹勁」之類的話也是大同小異。不過,我們可以透過誘導的方式使其發生。(本文節錄自《你說的話,對孩子是心靈雞湯,還是心靈毒藥?》一書,作者:出
珍惜與孩子的時光:父母與小孩相處的時間,75%會在12歲以前度過
身為家長的你,也許偶爾會覺得孩子很煩,但仔細想想,他們可能再黏你也沒幾年了。對於許多有孩子的家長來說,生活中,有時候總是會被家中的小孩搞得好氣又好笑,他們調皮、吵鬧、任性,總是把周遭事物弄得天翻地覆,但他們可愛、天真、童言童語,無論再怎麼樣令人心煩,孩子總是父母心中最珍貴的那塊肉。曾幾何時,家長一定
「吻上位,踹下位」:如何識破職場中偽善的冒牌給予者?
我們的世界有三種人:「給予者」總是樂於分享;「索取者」往往自私自利;「互利者」習慣等價交換。而這三種人,哪一種人最能創造長遠的成功?一般人總認為商場如戰場,懂著掠奪才是王道,但亞當.格蘭特教授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信奉利他主義的給予者,往往才能成為最後的贏家。(本文節錄自《給予》一書,作者:亞當.格蘭特
還愛著自己的伴侶嗎?3個問題捫心自問,也許你會找到解答
愛情令人難以捉摸,感情、婚姻的迷惘也總是使人茫然,你還愛著自己的伴侶嗎?也許這3個問題,可以讓你找到解答。在每一段感情牽絆和婚姻關係裡,彼此之間的依賴和依戀本身就不易維繫,也許熱戀時的轟轟烈烈,最終都會變成平淡的生活日常,但能長相廝守更顯珍貴,老夫老妻若能白頭偕老,肯定是生命最浪漫的事。然而,現代人
加好友掌握趨勢
關注FB熱門議題
請登入會員
此為會員限定功能立即登入
今天準備好明天的競爭力!精選國際、產經時事,快速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