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金錢背後的心理語言:悄悄左右我們財務行為的「7種心理偏誤」

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費。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10-31

瀏覽數 100+

《金錢心理學》/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金錢心理學》/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你每天都在花錢,但你真的知道自己為什麼花錢嗎?你知道,「每一次掏錢,都是一場心理戰」嗎?你以為自己在花錢?不!其實你是在表達情緒。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翹楚透過本書分析:我們總以為自己懂得花錢、會算帳,卻不知道大腦早在我們掏出錢包前就做了決定。(本文節錄自《金錢心理學》一書,作者:丹.艾瑞利/傑夫.克萊斯勒,天下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金錢心理偏誤1:機會成本

每次花錢,其實都在「放棄」別的可能。我們往往只看見眼前的花費,卻忽略背後的放棄與替代可能。

→解方:養成「反向思考」——在花錢前短暫問自己:「這筆錢還能成為什麼?」。意識到每一筆支出都代表一個選擇權,而非單純消費。

金錢心理偏誤2:相對價值

折扣、優惠讓我們錯把「省了多少」當成「值得購買」。

→解方:將焦點從「價格比較」轉為「使用價值」評估。

問自己:「這件事真的讓我的生活變好嗎?」而不是「我省了多少錢?」

金錢心理偏誤3:花錢之痛

刷卡這種無痛支付,讓花錢變得太輕鬆,理智被麻痺。

→解方:恢復「痛覺」。試著用現金支付、或記錄花錢時的感受。那份不適,其實是理性在提醒你:「這筆錢值得嗎?」

(延伸閱讀│他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真正的有錢人「不會這樣」花錢

金錢心理偏誤4:期望的幻覺

我們不只是為了商品付錢,也為了「它應該帶來的快樂」買單。期望越高,失望越深——有時我們購買的不是物品,而是對幸福的想像。

訂《遠見》一年,贈知性選書三選二《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工作媽媽學會的事》、《在歲月裡淘金,一閃一閃亮晶晶》

→解方:將重心放在「體驗」而非「期待」。

金錢心理偏誤5:語言與儀式的魔力

「限時優惠」、「尊榮會員」這類語言框架與消費儀式,重新定義金錢的意義,暗中操控我們的判斷,使理性分析失去力量。

→解方:練習「心理除框」——當被吸引時,問自己:「如果沒有這個包裝,我還會想買嗎?」。

金錢心理偏誤6:被象徵左右的行為

文化與心理上的「金錢儀式」會在無形中改變我們的選擇:紅包象徵祝福、消費代表價值感。

→解方:重新定義金錢的意義。書中指出:「你賦予金錢的象徵,決定了它對你的控制力。」學會分辨「需要」與「意義」,才能真正自由。

金錢心理偏誤7:心理帳戶

我們為錢貼上不同標籤——薪水、獎金、旅費、紅包——以為分開管理更理性,但這些分類常讓我們掉進「可塑心理帳戶」陷阱,替自己找藉口而失去節制。

→解方:「誠實的使用心理帳戶」。讓分類成為規劃工具,而非自我欺騙的藉口。若明智使用,心理帳戶能幫助我們管理支出;若被情緒挾持,它就成為合理化的陷阱。」

看完上面的7種心理偏誤,你還認為,我們的金錢決策出於理性嗎?大腦早在我們掏出錢包前,就被情緒、語言與社會符號影響。

《金錢心理學》不是教你節流,而是教你看清——每一次掏錢,都是一次自我對話。當你理解金錢背後的心理語言,你就能從被金錢牽動的人,變成能駕馭它的人。

(延伸閱讀│存款是累積財富的基石!想克制「買最新款iPhone」的慾望,巴菲特這麼建議

《金錢心理學(暢銷增訂版):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費》,作者:丹.艾瑞利/傑夫.克萊斯勒(Dan Ariely, Jeff Kreisler),天下文化出版

《金錢心理學(暢銷增訂版):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費》,作者:丹.艾瑞利/傑夫.克萊斯勒(Dan Ariely, Jeff Kreisler),天下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