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市場被中國壟斷,台塑、鴻海、台泥開啟台灣反攻戰

郭逸
user

郭逸

2025-10-31

瀏覽數 750+

限定文章為訂戶專屬,『 訂閱遠見 』將開通無限瀏覽!

能源轉型與電網穩定需求崛起,投入電池產業的企業,從「儲能」看見一道產業發展的曙光。蘇義傑攝
能源轉型與電網穩定需求崛起,投入電池產業的企業,從「儲能」看見一道產業發展的曙光。蘇義傑攝
聽遠見

本文出自 2025 / 11月號雜誌 解密 全球AI首都2.0

全球電力投資快速攀升,儲能需求成為新藍海。面對中國產能過剩與地緣供應鏈重組,台灣電池產業正於重資本競技場中尋找突圍契機,希望能再度點亮「電力島」新篇章。

當台塑、台泥、鴻海等台灣三大集團,紛紛砸大錢切入電芯製造,每年可生產上億顆各種規格的鋰電池,似乎為台灣的產業發展注入一劑久違的強心針。 

台灣電池產業有著30多年篳路藍縷的故事。1990年代,台灣以鉛酸電池為主,應用於機車、不斷電系統等領域;隨後,消費性電子崛起,鎳鎘、鎳氫電池成為主流,大量使用於相機、手機、筆電。 

真正帶來革命的時間點是2000年後,能量密度高、重量輕的鋰電池大規模普及,使台灣筆電與手機供應鏈迅速壯大,許多台廠憑藉封裝與模組技術,站穩國際市場。 

然而,台廠逐漸陷入「代工宿命」,拚不過掌握關鍵材料與研發技術的中國、韓國企業,雖然有台廠嘗試自研電芯,仍因資金龐大、量產困難,加上國內政策支撐不足,發展受挫。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

【閱讀自由選-知性優雅】 特價 2,280 元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