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防災備援到能源投資,表後儲能正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關鍵拼圖。
颱風停電,讓民眾體會集中電網的極限,AI擴廠又推升用電需求,企業開始思考如何「自己發電、自己存電」。
隨著鋰電池成本大幅下滑、政策補助上路、金融業資金進場,表後儲能從成本轉為資產,不僅能穩定供電、分散風險,更開啟能源自主與財務創新的新局。
在工廠、商辦、學校甚至住宅,放一台箱型冷氣大小的儲能櫃,竟能掀起一場國家級電力生存戰?
今年7月上旬的丹娜絲颱風,短短一天,就在台南沿海地區居民的心中,烙下難以抹滅的陰影。災情之劇,讓居民措手不及。颱風帶來強風驟雨,台南的七股、將軍、北門一帶,不僅水淹住家,還有屋頂被吹掀。颱風搗亂完,逕自遠離,天氣逐漸放晴,但風暴過後,平靜的表面下,隱藏著更深的危機。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