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人際關係要能有效維持雙向交流,就必須懂得預測他人的言行,並在此前提下予以信任,毫無理由或根據地隨意輕信可能會損失慘重。根據行為學調查顯示,如果欠缺正確的資訊就妄自論斷,錯誤的機率會高達五成以上。 (本文摘自《你該信任誰》一書,作者為羅賓・德瑞克Robin Dreeke, 卡麥隆・史陶斯Cameron Stauth,以下為摘文。)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信任
我們多半都無法精準識人和預知對方的行為,這並非因為人們是不定時炸彈、常說謊成性或是個性詭譎難料,而是多數人都會掩飾自己不希望為人所知的一面,在保護摯愛、財富、事業或名聲等重要人事物時尤其如此。即使是好人,也可能會選擇性地隱匿自己。
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信任並沒有想像中困難,重點就在於學習預測人在緊要關頭時會如何反應,並且了解其所作所為背後的原因,如此就能保護自己不受欺瞞傷害;即便不幸遭到背叛的創傷,也能走出陰霾,重拾自信。更重要的是,未來如果面對類似的情況,你也不會掉入對方精心設計的陷阱中,再度上當受騙。
要準確判斷一個人時,你可以從對方以下的這些方面加以評斷,從性格、個人特質、偏好、渴望、恐懼,到喜愛的事物、強項、缺點和具備的各項技能等,這一切終會歸結出你最在乎的關鍵特質:可信度。
確認一個人可信度的六大指標
預測,要有憑有據。我將透過本書傳授讀者確認一個人可信度的六大指標,並逐項說明其中正面與負面的線索,以此準確預測人們的行為。這些指標包括:
指標一:互惠度
能創造忠誠、公平、互惠的雙贏關係。
指標二:長久度
相信彼此關係能夠持久維繫。
指標三:可靠度
願意充分發揮自身的才能及努力。
指標四:行為力
表現穩定且正面的行為。
指標五:語言力
具有卓越的溝通能力,能與人建立連結。
指標六:穩定力
能善用情緒技巧化解衝突。
信任可說是所有人類互動裡最強大的力量,也是我們的天性,它能讓我們感覺到,每座孤島都有一座對外連通的橋樑。但信任也很脆弱,只要摻雜絲毫懷疑,甚至只是存在於形而上的認知層面,都會使信任破局。
不可輕信對方的六大跡象
要判斷一個人是不是能信得過,可以從對方是否顯現以下幾種跡象加以判斷,讓我們能更謹慎地付出信任。
一、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
對自己的描述與實際情況不符。例如,他常說自己待人慷慨大方,但你觀察到的他其實十分小器,一毛不拔。
二、常出爾反爾,不信守承諾。
觀察對方是不是說真話、言而有信,還是常放人鴿子,又或否認之前曾說過的話。
三、推卸責任,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
這是沒有擔當的表現,和他共事會很難讓人放心。總是推卸責任的人,也會推掉別人對你的信任。
四、只在乎自己,缺乏同理心。
欠缺同理心與共情能力的人,無法換位思考,難以體諒及理解他人的感覺。當我們認為一個人關心自己更甚於關心別人時,就無法信賴對方。
五、總是對你充滿猜忌與不信任。
對人無法給予信任的人,會對他人的友善與付出視而不見。此外,人們也傾向以自己的情況來揣測他人,也就是說,如果對方總覺得你欺騙他,很可能他也經常欺瞞別人。
六、眾人都給予負評。
如果許多人都對某人評價極差,也有明確的事實佐證,空穴不來風,傳聞有一定有根據,這顯示你與對方相處或共事時一定要更謹慎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