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新金與新光金合併之前的最後一個買進日,新光金(2888)今年以來首度單月轉盈,成為內外資搶抱的金融股。其實,台幣強勢升值、全球進入降息倒數計時,讓外資重新鎖定台股資金熱點,而金融股正是最大贏家。究竟有何利多?
新新併之前的最後一個買進日,新光金(2888)今年以來首度單月轉盈。新光金昨晚公布6月自結獲利,今年來首次單月轉虧為盈、賺16.7億元。接續昨天新光金爆出21萬張巨量,今(11)日持續爆量,一小時內就交易10萬張,高居台股第一。
除了新光金爆天量,今(11)日台股盤中持續上漲,金融股依舊是外資的心頭好。
回顧昨(10)日台股強勢收紅166.24點,收在22693.25點,成交值達3179.21億元,市場人氣明顯回溫。其中最吸睛的亮點,是外資大舉買超達100.11億元,前10大買超個股中,竟有4檔是金融股:台新金、台企銀、新光金與國泰金。不僅如此,金融類股整體指數上漲1.36%,成為推升大盤的關鍵動能;壽險雙雄國泰金與富邦金股價同步上漲超過2%,顯示外資資金正明確回流到具防禦性與評價優勢的金融族群。
而在背後推動這波資金輪動的,正是兩大總體環境變化:台幣升值與美國降息預期升溫。
金融股帶頭衝,外資資金回流熱
過去一年,美債殖利率居高不下,導致壽險業帳上資產評價受損;但近期市場風向逐漸改變。
首先是美元走弱、台幣強升,7月初新台幣一度升破28.8元兌1美元,創下近三年新高,讓外資匯兌損益改善,進場意願大增。
同時,美國聯準會(Fed)近期釋出鴿派訊號,市場普遍預期最快9月可能啟動降息,全年降息兩碼的機率正在拉高。這對壽險業者而言是重大利多──美債價格可望回升,過去帳面上的未實現損失將縮小,資本適足率與淨值比回穩,對國泰金、富邦金等壽險資產占比較高的金控形成明顯利好。
外資為何愛買金融股?三大利多浮現
這波外資大買金融股,其實有三大利多浮現。
第一,匯率利多浮現。台幣升值對外資而言,不僅可壓低進場成本,後續若台幣持續升勢,更有機會帶來匯兌收益。金融股本身又多數持有大量海外資產,升值有助於降低避險成本與匯損風險。
第二,債券資本利得可期。降息環境下,債券價格回升可望帶動金融資產評價改善,對壽險與投信子公司尤為有利。過去受利差縮小與風險利率影響的壽險業,若美債殖利率下滑,資本市場將有喘息空間。
第三,防禦型配置首選。在AI股漲多震盪、電子族群高檔震盪之際,金融股本益比偏低、殖利率穩定(不少金控配息率達4~5%),對追求穩健收益的資金具有吸引力。
台幣升值+降息預期,金融業兩大利多
目前外資著墨的金融股大致可分為三類:
1. 壽險金控:
如國泰金、富邦金。資產規模大、海外投資比重高,是降息行情下最大受益者。帳上未實現損失有望轉正,淨值比也有機會回升。
2. 傳統銀行股:
如台新金、合庫金、台企銀。升值可減少外幣放款損益波動,加上內需消費穩健,放款業務與財管收入持續貢獻。
3. 中小型金融股:
如新光金、中信金。雖體質各有不同,但漲勢靈活,常被視為資金短打對象,波動度也較高。對投資人而言,若看好這波行情持續,可優先關注壽險類金控搭配部分殖利率佳的銀行股,形成穩健與收益兼具的組合。
不過,利多背後仍潛藏變數。最關鍵的問題在於:聯準會何時真正開始降息?
目前市場押注最快9月啟動,但美國6月非農就業報告仍顯示勞動市場具韌性,通膨尚未完全降溫,若接下來的數據強於預期,Fed降息時點可能被延後至年底甚至2026年。
此外,台灣央行是否會跟進降息仍未明朗,若國內利率未降,金融機構利差壓力仍在,實質獲利改善幅度有限。換句話說,現在金融股的上漲,更多是「反映預期」,若降息落空或延後,市場可能出現「利多出盡」的整理修正。
投資金融股,該注意哪些風險?
儘管金融股迎來喘息機會,但投資人仍需留意幾項潛在風險:
1. 升值過快不利出口與經濟動能,恐連帶影響金融授信與投資布局。
2. 資本市場波動仍大,若AI或科技股出現系統性的評價調整,連帶拖累金融業投資(股利及資本利得)收益。
3. 壽險業資本適足率(RBC)改善需時間發酵,帳上評價未必立刻轉為現金獲利。
4. 部分金融股的財務結構複雜,須慎選資產組合透明、風控紀律良好的公司。
總體來看,在台幣升值、美國即將降息的預期推動下,金融股迎來久違的資金青睞,短期表現有望持續強勢,特別是壽險資產比重高的金控股,更具受惠潛力。但市場永遠走在政策前,投資人不妨保守樂觀以待,切勿過度追高。
同時,密切關注美國與台灣央行的實際利率政策轉向與時點,才是掌握這波「金融股行情」續航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