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等關稅重擊台灣出口,雲林農工商齊受挑戰。然而,在雲林縣長張麗善的帶領下,地方政府不再只是被動等待補助,而是主動迎接挑戰。從開拓國際市場到打造智慧農業、扶植中小企業數位轉型,雲林正以實力證明,地方治理可以更有戰略思維與國際視野。
關稅壓力下的農業縣市突圍
2025 年,美國再度啟動 301 條款,針對台灣農漁產品加徵關稅。雲林作為台灣農業命脈,從毛豆、鯛魚、蝴蝶蘭到乳製品幾乎無一倖免。張麗善一方面傾聽基層心聲,另一方面迅速召集縣府局處代表、農會及相關產業人士等,於 4 月 28 日召開政策對話會,整合建言向中央發聲。
這不僅是出口成本問題,更揭露了長年依賴單一市場的結構性風險。張麗善直言:「農業在台灣加入 WTO 時已經犧牲一次,這次不能再成為談判桌上的籌 碼。」她認為,農業不能永遠停留在補貼、價格保障的邏輯,而應成為現代理的重點產業。尤其在國際貿易變局下,更要以品牌化、智慧化、低碳化為未 來農業方向。
不再只是補助:農業成為戰略核心
張麗善選擇主動出擊。她主張:雲林農業不應只是補助對象,而要成為制度與戰略設計的主導者。她提出五大農業升級主軸,從技術、市場、制度三方全面布建,建立「新雲林農業」體系。
首先,多元市場,告別單一出口,積極開拓中東、東南亞、南亞等新興市場,讓雲林農產進軍 HALAL 市場,降低對單一出口市場的依賴。其次,智慧農業導入,翻轉耕作模式,縣府引進自動化、低碳設備如太陽能溫室、水循環系統與垂直農場,提升生產效率並吸引年輕人返鄉。第三,冷鏈升級,鏈結全球供應體系,推動全程冷鏈系統,讓農產品品質達國際標準,提升外銷競爭力。
此外,國際認證普及化,突圍非關稅障礙,縣府補助 ASC、BAP、有機驗證、 HALAL 等認證費用,並提供一條龍輔導,協助農民突破國際貿易壁壘。最後,建立「農業韌性平台」,強化動態應變,整合農會、專家與產業代表,建立預警與沙盤推演機制,讓雲林農業能快速應對極端氣候與物流中斷等新常態風險。雲林正以創新與韌性的步伐,突破關稅難題,讓農業不只成為戰略核心,更是拓展商機的重要管道之一。
照顧傳產,打造下一波工業新雲林
雲林不只是農業需要維護、轉型,工業的發展亦是如此。許多人不知道,其實雲林的中小製造業遍布斗六、虎尾、麥寮與大埤等,從食品加工、農 機、機械到五金塑膠,許多企業都是出口導向,所以在面臨關說壓力下,客戶轉單、利潤下滑、融資困難,讓不少老牌工廠面臨存亡邊緣。
面對今年4月美國高關稅政策所造成的首波影響,縣府於4/9召開「美國對等關稅」衝擊座談會,也立即成立跨局處的緊急因應小組,了解並協助雲林縣轄工業區中超過1,075家企業所面臨的狀況,穩定產業,給予最大的支持。另外張麗善更呼籲重啟稅制改革,包括退還過去被註銷的可扣抵稅額、放寬補助核銷限制、降低用電契約容量費率,務實地減輕中小企業的財務壓力,盼能在變局中找出生路,突破難關。
為了強化在地產業競爭力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雲林「古坑產業加值園區」的開發為地方注入新能量。縣府建設處長廖政彥表示,「古坑產業加值園區」北可連接斗六工業區及雲林科技工業區,南方則與嘉義大埔美精密機械園區相接,地處中部產業鏈的核心位置,具備高度的產業群聚與上下游整合潛力,將有效提升物流效率,促進產業間的協同合作,未來產業量能無限可期,也是雲林全面升級的關鍵之一。
創新與轉型才是王道,地方治理的前瞻典範
在全球政經動盪的洪流中,雲林沒有選擇退縮,而是選擇創新與轉型。張麗善帶領雲林縣以多元市場、智慧農業、冷鏈升級、國際認證與韌性平台五大主軸,讓農工商產業在國際貿易新局中找到新的生機。這不只是行政效率的展現,更是治理遠見。
從勞動力斷層、氣候風險、國際貿易到數位轉型,雲林的治理思維,已從地方走向全球。正如她所說:「這是一場農業的整體改革,而不只是補破網。我們要為下一代農民打造全新的雲林,不只是生產,更要品牌、要價值、要國際競爭力。」這番話不僅展現她對農業的遠見,也體現雲林面對全球挑戰時的堅韌與創新。
(雲林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