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是一片多元而富饒的土地,從山林丘陵到濱海平原,族群共榮、文化並茂,承載著先民開墾、勤耕與築夢的歷程。鍾東錦縣長深知治理地方的責任,不僅是滿足當下,更要為下一代奠定永續的基礎,而永續發展正是這份責任的核心。
客家精神硬頸態度 展現永續行動特色
素有「山城」之稱的苗栗縣,多樣的地貌孕育豐富生態與文化資源,也形成地方獨特的發展條件。然而,面對氣候變遷、人口老化、城鄉差距與產業轉型等多重挑戰,這些問題迫使地方必須以創新思維重新調整腳步,讓政策不僅回應問題,更能預備未來。然而,永續發展的精神,早已深植於苗栗的歷史與文化中,先民以「客家硬頸精神」在艱困環境中開創生機,展現出堅毅與智慧。

縣府延續這份精神加上在地特性,以「韌性山城」為願景,人本、韌性、合作為核心,規劃出十大永續行動主軸,包括產業發展與能源轉型、基礎建設與交通平衡、全齡教育與終身學習、農業創新與生態保育、觀光休閒與藝文活動、多元族群共榮、社福長照與醫療照護、勞工青年與銀髮就業、宜居永續家園,以及夥伴協力合作等,期許讓苗栗更有韌性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如此永續發展便不僅僅是政策,更是落實於縣民生活各個面向的真實存在。
全球願景在地行動 勾勒出永續藍圖
苗栗縣依循中央政策與國際趨勢,積極推動永續發展。自聯合國於2015年通過《2030永續發展議程》以來,臺灣於2019年制定「臺灣永續發展目標(T-SDGs)」,縣府亦於2021年成立「苗栗縣永續發展推動小組」,訂定「設置要點」及「推動方案」作為縣級永續發展的重要依據。

縣府規劃的十大永續行動主軸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也回應苗栗的在地需求,從經濟發展到社會安全網,從文化保存到環境保護,讓永續的價值從全球願景轉化成在地行動,讓國際目標成為地方的力量,並提升縣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與認同感。苗栗縣永續長邱俐俐表示,永續的意義,不在報告,而在生活的改變。當孩子能安心學習、長者獲得照顧、青年找到工作、旅客體驗低碳旅程時,永續便已融入日常。

亮點行動多元樣貌 述說永續在地故事
苗栗縣在推動永續發展的進程中,逐步形成兼具文化厚度、環境韌性與生活品質的多元樣貌。在交通與城鄉建設方面,智慧路標的設置、成立交通控制中心與苗北雙城慢行綠網等行動,用人本精神打造安全、便利的交通;而在環境與產業發展方面,苗栗縣擁有共計50公里的海岸線,透過苗栗慢魚海岸計畫的串聯,以「藍色海洋」、「藍色教育」、「傳統漁法」、「藍色組織」以及「藍色旅遊」五大核心為基石,讓「慢魚」從旅遊方式變為生活態度,體驗石滬捕魚技法、參與漁村活動再到品嘗當季海味,與海洋進行一場溫柔對話,體會不同於山線的苗栗慢生活,用「慢漁海岸」推動海線永續旅遊。
另外在能源與減碳方面,為達成「淨零碳排 永續苗栗」目標,苗栗縣政府工商發展處透過「全栗節電2.0」系列活動,包含以節電參與式預算為核心,為苗栗節電生活發表提案;鼓勵校園節電教育的「校園節電競賽」以及「校園節電小教室3.0」推廣活動;此外也結合在地水電技師,組成「能源弱勢用電健檢團隊」,協助弱勢家庭能源診斷及簡易維修,並提供技職學生學習環境,傳承實務經驗節電工作推動,並透過「童心協栗」活動讓全民與學童共同參與節能轉型。
攜手共好匯聚力量 永續從政策化為行動
永續發展絕非縣府單打獨鬥,唯有跨局處整合與公私協力,才能匯聚真正的力量。苗栗縣政府以「夥伴同行」為核心精神,導入永續長制度,強化跨局處協作,整合資源與政策,串連縣府與社區、學校、企業及公民團體的力量,凝聚共識、共享資源,展現自身的角色與貢獻,在地方治理上,縣府串聯教育、農業、環保、文化等單位,共同推動SDGs在地實踐。
同時結合企業CSR與學校社會責任機制,推廣減碳、綠能與環保教育,讓公私協力成為推進永續的主力。此外,縣府也與社區、志工團體及非營利組織共建合作網絡,推動在地參與與社會創新,將「永續」從政策化為行動,從行動轉為全民日常。而這份夥伴同行的力量,正是苗栗邁向宜居、永續、共榮未來的基石。
延續客家精神 型塑宜居典範城市
苗栗縣政府將以人民需求為核心,以三大理念為治理基石,透過十大策略行動,將永續發展從理念化為實踐,從施政落實至日常,永續發展不僅關乎環境,更連結教育、健康、就業、交通、文化與生活的每個面向,延續客家精神、勇於創新,持續推動永續發展,讓苗栗成為宜居、共榮與具韌性的典範城市。

(苗栗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