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從在校學生到出社會的成年人,身心健康議題愈加受到重視。為推廣「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 SEL),教育部在2025年頒布「教育部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目標是提升教職員與學生的情緒健康,讓校方和現場老師能協助學生面對壓力、排解壓力,各校也積極響應,以藝術創作、論壇、工作坊等形式,將SEL融入校園。SEL具體有哪些層面?各大學有哪些實踐作法?《遠見》一文解析。
現在人的焦慮、憂鬱傾向愈來愈常見,不只是台灣,全球教育界都在關注社會情緒學習的概念。SEL是由美國學業與社會情緒學習協會(CASEL)提出,涵蓋五大面向,包括培養學生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人際技巧(Relationship Skills)、做負責任的決策(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等。
台灣推動SEL元年
2025年,已成為台灣推動SEL元年。
教育部在2025年2月頒布的SEL中長程計畫,預計實施期間,從今年到2029年12月,涵蓋小學到大專階段,預計投入總經費4億元,具體作法包括:支持學校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推動相關活動,以及聘請身心科醫師駐校提供諮詢等。另外,教育部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在2025年3月成立「社會情緒學習研究室」,來協助學生強化心理韌性。
教育部的計畫書指出,台灣學生的學業成就,雖然在國際評比,例如「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上的表現相當優異,但在學習動機、自信心等面向相對低落,凸顯台灣教育環境長期在考試導向和重視努力的氛圍下,教學重心偏向學科知識與考試成績,卻忽略了社會情緒知能的發展與培養,期望能透過SEL的推廣進行改善。
各大學如何實踐SEL?
除了中央部會的起步,台灣師範大學則早已成立社會情緒教育與發展研究中心(SEED),發展主軸包括推動各縣市情緒教育政策、結合智慧科技輔助社會情緒價值學習等。成功大學、清華大學、淡江大學、亞洲大學等校也紛紛舉辦講座、工作坊或是教學研習,除了介紹SEL的核心概念與精神之外,也培力教師能協助學生、輔導學生;中國文化大學也在進修推廣部開設相關課程;義守大學更在學校官網架設社會情緒學習推廣專區,以圖文詳解SEL的概念。
長庚科技大學則有不同作法,該校於2025年11月攜手日本知名藝術家大石曉規(Akinori Oi-shi) ,共同推廣「微笑符號點亮校園—藝術共創計畫」,透過大石曉規駐校創作,讓長庚科大的師生能夠與藝術家一起,在校園內的玻璃、牆面、展示區等共同進行藝術創作,繪製微笑符號,以此釋放壓力、表達自我,並療癒情緒、重新連結彼此。

笑臉符號本就是大石曉規的招牌創作,長庚科大透過畫下笑臉的藝術共創,將SEL融入課程,目標是打造「療癒校園」。長庚科大學務長劉杏元表示,該計畫不僅是一場藝術展覽,更是一次教育實踐,未來學校將持續推動全人教育與藝術融合的課程與活動,讓「微笑」成為長庚科大最具代表性的幸福符號。
慈濟大學師培中心則以跨國合作方式進行實踐,在與慈濟教聯會共同組成的「慈濟人文教育交流團」遠赴馬來西亞的研習,引導學員進行情緒覺察、體會SEL的重要性,並引導學員,將SEL融入靜思語教學的課程設計和班級教學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