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除役、核廢、碳排、綠能廢料,四大考驗才開始

2025年5月17日,台灣正式跨入「非核家園」的新里程碑,成為亞洲第一個全面廢核的國家。但是,台灣的能源轉型之路,仍留下一連串未解的謎團:除役後的安全與成本、核廢料最終處置、綠能廢料處理,以及因應電力缺口可能帶來的碳排風險。 隨著全球AI浪潮席捲而來,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積極推動「AI台灣隊」的成立,但是面對電力供應挑戰,以及嚴峻的碳排壓力,台灣能否抓住這波改革契機,同時支撐產業升級與永續發展?

台灣四座核電廠:三座除役、一座封存

核電廠是台灣1970年代開始的「十大建設」之一,順應世界潮流,以當時的先進技術,陸續在1979、1983、1985年建成各有兩座反應爐的三座核電廠,分別坐落於新北石門、新北萬里與屏東恆春。

核四廠現址則在新北貢寮,雖於1999年動工,但因民意反彈並經公投,2014年決議封存。


資料來源/核安會、台電

擁核 VS. 反核

近期,「核電復興」議題在全球延燒,主因之一是追求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另一個原因則是全球大力發展的AI耗電量,高得嚇人!也因此,全球科技巨擘如Amazon、Google、Meta都訴求提升核電容量。

儘管種種跡象顯示核電熱潮再起,台灣仍選擇「逆潮流」,使核三廠2號機進入除役階段。


考驗一、核電廠建廠容易拆廠難

2025年核三廠的電力走入歷史,但這反而是許多問題的開端。你可能不知道,一座核電廠完工不到10年,想要一座核電廠完全消失在台灣的土地,卻至少得要25年。


延伸閱讀》 台灣終成亞洲第一非核家園,卻還有這四大謎團待解?

資料來源/核安會、台電

考驗二、核廢料最終處置場難尋!

1980年代的蘭嶼一處原住民保留地,突然變成核廢料貯存場,台灣島內產生的低階核廢料一桶接著一桶運往蘭嶼,引發居民一連串的抗議。 雖然政府後續闢謠,都明確指出為闢建「蘭嶼國家放射性待處理物料貯存場」。但,核廢料躺臥蘭嶼至今43年,不僅影響在地居民的生活,也成為他們內心不可抹滅的傷痕。


延伸閱讀》 比公墓還嚇人的鄰避設施,核廢料仍是最難解習題


資料與圖片來源/核安會、台電

考驗三、廢棄太陽能板恐堆積如山!

「非核家園」在多年前被列為政策願景,為免出現能源供應缺口政府力推綠電。9年來,太陽能板一片片蓋住土地,風機一支支矗立台灣沿岸與外海,綠電占整體能源比例到2026年將達到20%,成為發電主力之一。 然而,這些綠電設備一旦失去效用,將淪為難以處理的巨型垃圾,一場「綠廢風暴」,正在悄悄醞釀。


延伸閱讀》 綠能廢料反釀回收風暴,光電垃圾能靠AI變黃金?


資料來源/環境部

考驗四、拒用核電只能用髒電?

核三廠2號機5月17日停機,台灣邁入非核家園。隔天是「無核化」的首日,台灣電力供給「火力全開」,燃煤、燃氣發電廠開始加班,爐火燒得很旺,民眾的心卻涼了。 對於火力發電的空汙質疑,台電強調會遵守「台中電廠非空汙季運轉不超過九部」的承諾,強調火力電廠不會滿載。 但,台中火力發電廠四根彩繪煙囪依然釋放濃煙,懸浮微粒緩緩下沉,帶來惡劣的空氣品質,忍受數十年的在地民眾,可說是欲哭無淚。


延伸閱讀》 不要核電反增灰電,爐火燒出空汙、居民悲嘆心涼


AI說給你聽/年輕型肺癌暴增!我們還能健康呼吸嗎?


製作團隊|Production Team

新聞內容/郭逸

網頁企劃、製作/翁湘惟

技術支援、視覺設計/許雅婷、蔣佳妤

監製/林讓均

最後更新時間/20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