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關稅稅率出爐
美國最新的對等關稅稅率正式出爐,台灣最終被課徵20%關稅。相較於主要競爭對手日本、南韓及歐盟的15%稅率,台灣的處境顯然更為艱困,這將直接影響台灣商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環顧亞洲,台灣與越南的稅率同為20%,略高於泰國、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的19%,顯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充滿挑戰。
「232條款」才是大魔王
雖然美國白宮公布對台灣課徵20%的「對等關稅」引發市場震撼,但產業界真正憂心的是被稱為「大魔王」的半導體「232條款」調查。
什麼是232條款?
美國232條款是根據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授權總統在認定進口產品威脅國家安全時,可採取加徵關稅或實施配額等貿易限制措施。此條款目的為保護美國國內關鍵產業,確保國防及基礎設施所需物資的供應安全。
232條款一旦實施,影響將極為深遠,其範圍不僅涵蓋半導體晶片本身,更擴及半導體製造設備,以及所有內含晶片的終端產品,例如智慧型手機、資料中心設備等,幾乎觸及台灣科技業的核心。
台廠硬仗開打
雖然避免了最初32%的最壞情況,但20%關稅卻讓台灣以外銷為主的中小企業,迎來稅率壓頂與台幣急升的雙重壓力,由其為以出口為導向的機械與工具機產業帶來沉重一擊。在關稅實施前的短暫緩衝期,雖曾湧現一波拉貨潮,但這股動能很快就在稅率塵埃落定後消退,取而代之的是訂單暫緩的隱憂。
手工具、水五金也是其中一個重災區,輸美金額高達812.5億元,對美出口比率就佔了一半,整體從業人口6.8萬,影響甚巨。
台企調整戰鬥模式
比起關稅的衝擊,新台幣的急遽升值成為了企業更直接的夢魘。今年以來,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升值超過12%,一舉衝破28元大關,這不僅衝擊了台積電等大型企業的營收與毛利,對於資金、資訊相對弱勢的中小企業而言,更是災難性的打擊。
為了應對這場危機,企業紛紛進入全面備戰狀態,將「穩固現金流」視為首要任務。專家建議,企業應採取多元幣別收付、運用遠期外匯等金融工具進行避險,但最關鍵的是必須管理好流動性風險,因為現金流一旦斷鏈,將直接危及企業存亡。
企業避險三招
1.自然避險 |
.回歸企業財務體質的基本盤 .強化資產負債結構,追求平衡 .降低曝險部位,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幣別或市場 |
》效果:即使外部市場劇烈波動,也能維持營運穩定性 |
2.工具避險 |
.體質調整穩固後,進一步採取進階避險手段 .靠本業收入及經營判斷作為基礎 .搭配運用衍生性金融商品,如選擇權、遠期外匯等 |
》效果:讓企業在金融市場波動中保有操作空間,降低兌換損失與成本風險 |
3.流動性管理 |
.建立有效的現金流管理與備援機制 .面對突發波動時,必須保有資金調度的彈性與餘裕 |
》效果:在市場危機或資金吃緊時,企業仍可正常營運,不至於陷入財務困境 |
關稅戰下的精準選股
面對市場震盪,如何精準選股成為投資人最重要的課題。《遠見》綜合各家投信經理人的觀點,以下幾個選股題材值得關注:
產業 | 選股題材 |
AI供應鏈 | 持續看好AI伺服器、2奈米供應鏈、IC設計、IP、邊緣運算、光通訊、記憶體等,這些是AI產業長期成長的核心動能。 |
半導體產業 | 儘管面臨關稅調查,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完整供應鏈優勢仍難以撼動。可關注相關設備與零組件廠商,以及具備技術領先優勢的指標公司。 |
新興科技題材 | 隨著科技發展,低軌衛星、機器人、摺疊手機等新興應用也將創造新的投資機會。 |
新興科技題材 | 對於保守型投資人,生技、食品等傳產與特化產業,在經濟波動時通常具有較好的防禦性,是分散風險的良好選擇。 |
高股息ETF | 在市場不確定性高時,高股息ETF能提供穩定的現金流,是追求穩健報酬的退休族與保守型投資人的理想選項。 |
延伸閱讀|關稅最新進度一次看!
製作團隊|Production Team
新聞內容/廖君雅、林仕祥、郭逸、邱祐慶
專題製作/翁湘惟
視覺設計/黃建瑜
監製/林讓均
最後更新時間/20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