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設施老化,龐大的綠電廢棄物正成為新環境危機。太陽能板與風機若缺乏完善回收制度,恐成遍地垃圾。AI技術會是回收解方之一?如何才能實現真正的綠色轉型?
「非核家園」在多年前被列為政策願景,前總統蔡英文為免出現能源供應缺口,力推綠電。九年來,太陽能板一片片蓋住土地,風機一支支矗立台灣沿岸與外海,綠電占整體能源比例到2026年將達到20%,成為發電主力之一。
然而,這些綠電設備一旦失去效用,將淪為難以處理的巨型垃圾,一場「綠廢風暴」,正在悄悄醞釀。
綠電並非「全部綠」,汙染超乎想像
「如果2035年100%用太陽能板發電來滿足台灣電力需求,大約需要12個台北市(32.6萬公頃)來蓋太陽能板。」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去年就示警,台灣沒有廣大國土,大量使用綠電,可能摧毀森林、農田、潮間帶、珊瑚礁與海洋生態,顯然綠電並非「全部綠」,仍有相對的環境汙染,而且人造的太陽能板與風力發電機只能使用約25年,甚至更短。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