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台灣正式跨入「非核家園」的新里程碑,隨著核三廠2號機進入除役階段,成為亞洲第一個全面廢核的國家。這場能源轉型之路,仍留下一連串未解的謎團:除役後的安全與成本、核廢料最終處置、綠能廢料處理,以及因應電力缺口可能帶來的碳排風險。
在此歷史時刻前夕,5月13日傍晚,《核管法》修正案三讀通過,核電廠的使用年限,從原本的40年「得」延長至60年,為台灣未來重啟核能政策,悄悄開了一扇門。
隨著全球AI浪潮席捲而來,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積極推動「AI台灣隊」的成立,提出「AI工廠」和「AI基礎建設」的新商機。然而,面對日益複雜的電力供應挑戰,以及嚴峻的碳排壓力,台灣能否抓住這波改革契機,同時支撐產業升級與永續發展?
2025年5月17日凌晨0時,核三廠2號機按下關機鍵,運轉40年的設備低鳴聲逐漸減弱,儀表板上的發電量曲線逐步下降。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