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平均每3秒就新增1位失智患者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統計,全球已有超過 5500 萬名失智症患者,平均每三秒鐘就新增一名患者。隨著人口老化,這個數字將在 2050 年攀升至1億3900萬人。失智症所造成的經濟衝擊同樣驚人,2020 年全球相關成本已突破 1.3 兆美元,相當於全球第17大經濟體的規模,預估2030年將翻倍、超過2.8兆美元。
除此之外,還有你不可不知的8個失智症殘酷事實。
家人最近有點不一樣?
家人最近是不是有點不一樣了?許多失智症的初期警訊,就藏在微小改變裡。
根據衛福部資料,失智症的十大警訊除了眾所周知的「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外,許多患者一開始,反而是從其他地方露出跡象。例如,過去對答如流的他,現在常常找不到精準的詞彙,或聽不懂別人對話的內容;又或者,他突然對熱衷多年的嗜好,完全失去了興趣。這些看似微小的改變,都可能是大腦功能正在悄悄變化的跡象。
誤將失智當正常老化?
根據衛福部資料,全國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目前國內65歲以上失智人口約35萬人,推估在2041年將拉高到近68萬人,形同每30分鐘就出現一位高齡失智者。
然而,許多家屬常將失智症誤認為正常老化,但兩者雖有相似之處卻非截然相同,因此容易被混淆。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文俊表示,雖然高齡長者會伴隨老化,但失智症不一定只發生在高齡者身上,年輕型失智症就是一例。他說,老化通常影響注意力與反應速度;失智症則更顯著影響短期記憶、執行能力和語言能力。
整體而言,正常老化與失智症雖在成因與病程上不同,包括記憶、認知、語言、溝通、年齡等五大面向,但仍有三大共通點:一是兩者皆常伴隨多重慢性病或身體功能衰退;二是可能導致憂鬱、社交孤立;三是反應速度都會隨時間出現明顯變化。
失智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王培寧指出,失智症可依其成因與表現型態區分為四種主要類型,包括以記憶退化為核心症狀的「阿茲海默型」、伴隨巴金森氏症相關動作障礙的「路易體型」、出現明顯人格與行為改變的「額顳葉型」,以及與中風等血管病變有關的「血管型失智症」。
除了上述四大類型,還有一個基於「發病年齡」的特殊分類——年輕型失智症。
醫界觀察,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案例逐年增加,目前台灣約有1.5萬名患者。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統計資料顯示,65歲以下失智症盛行率為千分之一,雖然發病率較低,但中壯年往往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一旦失能,對家庭、勞動力與社會支持體系帶來巨大衝擊。
延伸閱讀》 「我不是笨了,只是忘了!」年輕型失智者的困境告白
哈佛醫師的防失智秘訣
擔心阿茲海默症或失智症如巨浪般襲來,到底有無預防疾病,不花大錢的好方法?美國哈佛神經學專家兼醫生巴德森,集結自己參與過的上百篇大腦健康研究論文,提煉出寶貴建議。他認為預防失智症或者阿茲海默症,許多人的看法都過度悲觀。只要願意在每天日常中納入以下10件看似簡單卻有科學支持的小事情,不需要仰賴專家、昂貴診所,就可以打造「機智生活」,有減緩大腦認知能力退化的效果。
照顧者的真情告白
國內心臟外科權威、前衛生署長林芳郁罹患失智症已五年,妻子林靜芸醫師從專業身分轉為日夜陪伴的照護者。她在新書《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中揭露心路歷程,坦言要接受一生最仰慕的人失智,極為心痛艱難。
林芳郁病程初期僅有焦慮與沉默,但不久即惡化,常無預警走失,甚至一口氣在公園繞行30公里。林靜芸透過GPS手錶、家人接力陪伴,才能確保安全。住進精神科病房後,她才真正接受丈夫失智的事實。2024年她更親手為林芳郁進行褥瘡手術,形容是生命中最艱難的一刀。雖歷經辛苦,但她欣慰於林芳郁近期能主動說「想吃飯」,甚至回應「我愛你」,讓她感到「他回來了」。
她總結四大策略:健康飲食、規律運動與睡眠、養成排泄習慣及日間活動安排,並強調這些方法都是經過試錯與修正,期望能成為他人長照路上的微光。
延伸閱讀|解密失智症
製作團隊|Production Team
新聞內容/段詩潔、周彥妤、林士蕙
專題製作/翁湘惟
視覺設計/蔣佳妤
監製/林讓均
最後更新時間/202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