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8/17(日)賴佩霞@基隆塔新書分享會

終結阿茲海默絕症宿命!失智症新藥「欣智樂」開打,適用對象、療效、副作用一次看

兩款新藥問世,全台施打首例6/23登場

周彥妤
user

周彥妤

2025-06-23

瀏覽數 51,750+

亞東醫院在6月23日完成全台首例阿茲海默症新藥「欣智樂」(Kisunla)施打。黃菁慧攝
亞東醫院在6月23日完成全台首例阿茲海默症新藥「欣智樂」(Kisunla)施打。黃菁慧攝
00:00
00:00

本文出自 2025 / 7月號雜誌 養大你的退休金

台灣失智治療出現曙光!亞東醫院在6月23日完成全台首例阿茲海默症新藥「欣智樂」(Kisunla)施打,接種對象預計會是一名83歲女性,成為全台首位正式進入治療階段的患者。這一針,不僅是一項個人醫療選擇,更象徵台灣阿茲海默症治療邁入全新里程碑。隨著各大醫學中心藥事委員會審查陸續完成,預估將有更多患者展開治療,迎向這場與時間賽跑的醫療行動。

隨著台灣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人口規模預期將持續攀升。根據衛福部公告失智症流行病學委託調查報告,加上盛行率推估資料,目前台灣失智症人口已超過37萬人,其中65歲以上長者約占35萬,其餘約1.5萬人,為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症患者。

對於從新藥問世再到實際開打,長年投入失智症研究的臨床醫師語氣中難掩振奮。亞東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過去2、30年來,阿茲海默症藥物發展幾乎陷入停滯,讓臨床醫師感到無力與挫折,心情一直「很鬱卒」。新藥出現讓治療領域看到實質希望,「這是歷史性的重大突破!」

亞東醫院在6月23日完成全台首例阿茲海默症新藥「欣智樂」(Kisunla)施打,接種對象預計會是一名83歲女性(右)。黃菁慧攝

亞東醫院在6月23日完成全台首例阿茲海默症新藥「欣智樂」(Kisunla)施打,接種對象預計會是一名83歲女性(右)。黃菁慧攝

目前,全球關注的阿茲海默症注射型新藥共有兩款,分別為欣智樂與「樂意保」(Leqembi),皆為20年來首見針對病因研發的創新療法,有助於減少早期患者腦部類澱粉蛋白的沉積,可以延緩發病,兩者皆已取得台灣衛福部食藥署核准;不過全球各國都剛開始使用新藥,療效與副作用,仍待評估。兩款清除腦中致病類澱粉蛋白的新藥問世,並在台灣核准開打。醫師指出,這為長年陷入治療困境的失智症領域帶來突破,開啟劃時代轉變,也為後續創新療法拋磚引玉。

亞東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甄瑞興。黃菁慧攝

亞東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甄瑞興。黃菁慧攝

移除類澱粉蛋白,病程延緩速度三成

「阿茲海默症不再被視為絕症!」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失智症科醫師徐文俊表示,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約占整體病例六成。其病理變化起於腦中類澱粉蛋白異常沉積,造成神經細胞受損,甚至死亡。

此次兩款單株抗體新藥正針對這一致病機轉,能有效清除腦內累積的病理性蛋白,是目前治療上的最大突破。

至於常見的帕金森氏症,其病理機轉不同,並非因類澱粉蛋白沉積引起,因此並非這兩款新藥的適用對象。

根據臨床試驗結果,這兩款新藥可有效延緩阿茲海默症的病程惡化,整體減緩速度約達三成。以約18個月的療程為例,患者平均可延緩病情惡化約五到七個月。研究亦指出,愈早介入治療,效果愈顯著,尤其適用於病程初期的輕度認知障礙(MCI)或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

儘管延緩幅度聽來有限,但對患者與家屬而言,這段時間可能是維持生活功能與自主能力的關鍵期。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失智症科醫師徐文俊。蘇義傑攝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失智症科醫師徐文俊。蘇義傑攝

遠見 39 週年,感謝你的陪伴>>訂兩年雜誌再送一年

健保尚未給付,有意自費得符合四條件

目前,兩款藥物已在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地上市。台灣健保現階段尚未給付,預估18個月療程,自費約新台幣150萬元。衛福部表示,未來將與健保署推動相關藥物給付。

甄瑞興坦言,雖然多數家庭因費用猶豫,但仍有不少人考慮選擇自費治療,希望為親人爭取更多清醒與自主時間。他強調,這類新藥的功能在於「延緩惡化、幫助維持現況」,無法逆轉病情,也無法讓認知功能恢復如常。治療的意義,在於為患者與家庭爭取更多有品質的共處時光。

有意自費施打者,必須由專業醫師評估是否符合四大條件。台北榮總神經內科副主任傅中玲說,第一,患者需要已有症狀,且病程處於輕度階段;第二,必須透過正子攝影,確認大腦已有類澱粉蛋白沉積;第三,藉由磁振造影檢查,排除出血、血腫、皮質硬化或嚴重白質病變等腦部病灶;第四,執行基因檢測,排除可能導致嚴重副作用的特定基因型。

甄瑞興也提及,醫師會評估是否具禁忌症、是否攜帶出血性基因,並排除有中風史者;若患者正在服用特定抗凝血劑,不建議施打。他初步估算,全台約有五萬名患者符合新藥適用資格。

可能出現腦出血、腦水腫等副作用

針對藥物副作用,根據研究發現,約15~30%患者,在影像上會出現無症狀的點狀出血或腦水腫;3~6%可能出現如頭痛、頭暈、反應變慢等臨床症狀;約1%患者需住院處理。全球目前四起治療相關死亡案例,皆與患者同時使用抗凝血劑有關。

在便利性方面,目前美國已核准樂意保完成18個月療程後,給藥頻率可從每兩週一次改為每月一次,減輕就醫與照護負擔。另有皮下注射劑型研發中,預計今年內有望通過核准,未來患者可望在家中自行施打,提高治療普及率。

至於兩款新藥是否需終身使用?可否間歇性施打?最佳療程長度為何?徐文俊表示,當前仍缺乏充分科學證據,待後續研究釐清。

傅中玲強調,「早期診斷、早期介入」的觀念,比以往更加關鍵。研究證實,愈早期施打新藥,愈能有效清除類澱粉蛋白,延緩病情惡化。

此外,民眾對失智症的認知亟須翻轉。「阿茲海默症若進展到輕度失智階段,其實已相當嚴重。」徐文俊強調,輕度失智不等於症狀輕微,許多患者此時已出現迷路、說錯話、記憶衰退、定向障礙等症狀,不能等到生活完全無法自理才警覺。

「即使這道曙光尚未完全明朗,我們仍願意等待,並持續向前走,期盼它終將化作一個個升起的太陽。」徐文俊說,雖然新藥後續療程長短與用藥週期,仍待更多科學實證釐清,但這道曙光已為患者與家庭點亮一線希望。期待未來有更多新藥陸續問世,持續精進,得以更早介入病程,守住記憶與生活尊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