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AI、超高齡化及少子化等挑戰,創立65年的中山醫大正進行一場深度改革。新任董事長周英香認為,要讓這所醫學大學與醫院轉型再成長,關鍵在於莫忘「人本初衷」,並堅持「做對的事」,才能挺身為台灣醫療照護翻開新頁。
今年八月甫接掌財團法人中山醫學大學董事長的周英香,一上任便要面對勢不可擋的AI浪潮、超高齡化與少子化的三重危機。當傳統的醫學教育體系正處於前所未有的轉型路口,作為中部重要醫學教育與醫療重鎮,如何為未來定錨?
深刻體認變革的迫切性,周英香不高喊口號,也不急著擴張醫院營運版圖,反而選擇回歸教育本質,自問:「未來社會到底需要什麼樣的醫療人才?」她回應,大學的使命不僅是傳授知識,更在於為學生提供三個價值:專業知識能力、機會與趨勢的洞察,以及更宏大的格局與視野。為此,中山醫大在幾年前便前瞻性的提出「創新、跨域、共榮」的發展方向,其深層的核心則始終緊扣著中山醫大獨特的「人文關懷」精神。
從教室走進臨床 實踐醫學人文教育
周英香回憶,早在二十多年前,中山醫大的牙醫師團隊便觀察到,臥病在床或行動不便的病友常因無法出門,拖延至病情嚴重才就醫。基於這份同理心與院方支持,他們自發性地帶領學生、助理和簡易設備出診,將牙科服務送達最需要的角落,成為台灣第一個推動此項服務的團隊。
同樣地,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十年前中山醫大的臨床醫師看見許多失智病友與家屬在診斷、輔具申請、營養衛教等流程中,往往需奔波十幾趟醫院而身心俱疲,旋即號召十個不同專業的醫事人員,共同打造多專科、一站式的「失智共照」模式,大幅減輕家庭負擔,真正落實共照精神,成為當時業界爭相學習的標竿。

周英香強調,這些改變動機,皆源於第一線人員發現病人需求後自發性的行動,而校方與院方的角色則在於「為所當為」的價值判斷,而非優先考量利益。「這正是傳承自創辦人周汝川博士『看見社會的根本問題,並投入解決』的務實精神,也是中山醫大的DNA。」
因此,面對新世代醫事人才的翻轉,中山醫大同樣從社會需求出發,開啟跨域創新的教育模式。透過課程改革,為學生創造多元學習環境,讓大學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轉向培養能力與思考邏輯,強調自主學習與多元發展。
同時利用「校院一家」的獨特優勢,讓學生在校就能提早接觸臨床實習,或是鼓勵參與相關社團,進入臨床場域服務,進一步從跨團隊的合作養成人文溫度與溝通協作能力,不僅能強化其對職業價值的認同,也是留住人才的關鍵。
組織調整與跨域聯盟 創造共榮生態圈
除了教學改革,中山醫大內部組織也進行多項調整。看見AI和精準醫療趨勢,附設醫院正朝向從「治療」轉向「預防醫學」發展,除了將原有的人體研究發展辦公室與人工智慧中心拉高到院層級,以更專業團隊協助醫師將臨床實驗成果落地。同時,為了加速學術成果產業化,育成中心亦改制為校級的「產學營運處」,全面支持研究成果與業界精準接軌。

在外部聯盟與跨域合作方面,中山醫大積極打破壁壘,從單一醫學中心邁向區域聯盟與產業生態系的共榮發展。今年成立的「中台灣生醫創育深耕平台」,號召中部多家聯盟醫院共同參與,提供「技術轉譯與產學合作」、「臨床試驗與法規輔導」及「財務與募資支持」三大服務支柱,促進創新能量的整合與落實。
同時,配合國家「健康台灣深耕計畫」,推動「去中心化臨床試驗」,附設醫院將研究重心由臨床治療前移至預防醫學,並將試驗觸角深入社區與基層甚至偏鄉場域,建立多層次的臨床試驗與驗證體系。結合創育深耕平台,媒合更貼近實際生活的驗證環境,協助台灣中小企業於亞健康與功能醫學領域進行創新實證,彌補傳統醫學中心研究的侷限。讓醫學研究真正回到人群與生活現場,也回應偏鄉及原民部落長期被忽視的健康需求。
在硬體方面,中山醫大近年亦逐步翻新教學實驗大樓與預防醫學場域,打造靈活互動的臨床實習空間及未來教室,使教學與實務更緊密結合。另一方面積極拓展國際交流,透過新南向政策和印尼大學簽署MOU,同時將教育模式與研究成果推展至國際舞台,由中山醫大師資進駐越南芹苴醫藥大學開設全英語醫管碩士班,結合附設醫院臨床管理經驗,推動跨國教育,並與全球姊妹校攜手推動健康永續,擴大影響力。
面對挑戰,周英香認為,最大的考驗不在外部壓力,而是能否莫忘醫療初衷。「選擇短期商業利益,會讓你走得快;但選擇人本初衷,才能讓你走得遠,創造師生與病患的最大價值。」
為此,周英香也提出對中山醫大的未來願景:強化創新風氣,創造鼓勵「勇敢提案」的文化;深化人文關懷,提升同仁歸屬感,進而留住優秀人才,以及放下本位主義,開啟多方合作、共創雙贏。她衷心期待,五到十年後,中山醫大暨附設醫院體系能成為社會需要且彼此認同的「榮耀與首選」,以堅守的人文底蘊,穩健邁向科技與人文並進的醫療新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