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第23屆遠見高峰會」於11月6日論壇中深入探討AI時代中,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新契機,由前經濟部長尹啟銘主持,與鴻海科技集團董事蔣尚義、鈺創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盧超群,以及臺北市市長蔣萬安,一起聊聊如何在AI時代中,找出新一波半導體的黃金機會。這其中,近日引起熱議的輝達北士科用地問題,蔣萬安在論壇上帶來正面訊息「土地問題解決了!」另外,盧超群為何認為台灣代工服務,美國人做不來?蔣尚義如何談小晶片將是AI時代新解方?
在6日遠見高峰會的專題論壇中,擔任主持人的前經濟部長尹啟銘說道,AI時代已來臨。他引用研究報告數據指出,從2023~2030年之間,AI資料中心的整體容量預計將成長三倍,從約55GW提升到219GW。以目前的市場規模,AI資料中心的成長預測又再增加了一倍,所以可以說,未來將會是一個黃金的時代。

尹啟銘表示,在這個時代裡,半導體產業在台灣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從晶片設計、晶圓代工、封裝測試,到整個供應鏈體系,台灣都有完整的布局。
「這正是屬於我們(台灣)的關鍵時機,我們不能錯過這個難得的時機,必須持續掌握這難得一遇的機會」,尹啟銘語氣堅定地說道。
AI時代的半導體!蔣尚義:小晶片、先進封裝、系統設計是關鍵
接下來,第一位發言的論壇來賓是鴻海科技集團董事蔣尚義,他指出,AI 是半導體發展的新驅動力。從大型電腦、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到如今的人工智慧,每一波技術浪潮都重新定義了摩爾定律的意義。

不同的是,過去的驅動者都是單一產品,雖然出貨量龐大,但形態明確、用途集中,而 AI 並非如此,雖說目前AI現在仍在基礎建設階段,主要集中在資料中心,但這都還只是第一步。
接下來,「AI 的發展將進入應用階段,也就是從雲端走向邊緣(Edge Computing),或有人稱為 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蔣尚義說道。他解釋,這個階段將出現上千、上萬種不同的應用產品,包含智慧汽車、機器人、智慧家庭、智慧城市等。這些應用的多元化,對半導體的設計與製造都是全新的挑戰。
蔣尚義分析,過去製程升級多針對單一架構與高出貨產品,但未來AI應用的多樣化,將使傳統晶片設計的規模經濟失效。他強調,現今最先進的製程,如台積電的五奈米以下產品,其設計費用大約高達20億美元。現在一間設計公司若先投資了2億美元下去設計,產品銷售未達 10 億美元根本不划算。
因此,他認為「小晶片(Chiplet)」是關鍵解方。Chiplet 概念就像積木,可依需求自由組合,把高運算模組重複使用於不同產品中,既能分攤開發成本,也能提升市場靈活度,成為 AI 時代的新架構基石。
然而,摩爾定律正逼近物理極限。蔣尚義提醒,當製程微縮速度放緩,即使台灣在晶圓代工與封測領域仍居全球龍頭,領先優勢也將受到挑戰,「未來的突破口,可能不在製程,而在封裝」他直言。
蔣尚義指出,過去封裝只是輔助與成本控制,如今隨著CoWoS、InFO等先進封裝技術成熟,晶片間的整合效率反而成為效能提升關鍵。
除了維持半導體製造、封裝領先的同時,蔣尚義認為,積極深耕「系統設計」將是下一步關注焦點,因為最終主導產業發展的,是系統設計者。
台灣AI的致命缺口!盧超群:代工沒問題,但軟體理解才是關鍵
接著發言的,是鈺創科技創辦人暨董事長盧超群。「台灣的代工沒問題,但軟體理解才是關鍵」,盧超群指出,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雖在AI浪潮中站穩核心位置,卻在軟體與演算法的理解上,存在難以忽視的斷層。
盧超群表示,AI的硬體架構大家都懂,像是晶片的邏輯運算要快、記憶體要快、傳輸要穩,但這些硬體若沒有對應的軟體理解,就無法發揮真正價值。

盧超群直言,OpenAI、Anthropic、xAI這些公司能主導產業,不是因為他們會做晶片,而是他們懂演算法、懂模型,能驅動整個系統。而台灣長年在「製造導向」的思維中建立優勢,從台積電的先進製程、廣達的客戶服務,到散熱、封裝的完整供應鏈。對於台灣目前還缺少的環節,他坦言,「台灣已經為AI時代準備好,除了記憶體與軟體。」
他認為,這是文化使然,美國人喜歡當英雄,要當OpenAI執行長山姆·阿特曼 (Sam Altman),但沒人想去工廠動手。台灣則是相反,會做、肯做,但不一定敢夢。
談到AI產業的權力重組,盧超群舉例指出,輝達(NVIDIA)投資1000億美元給OpenAI,OpenAI再向甲骨文(Oracle)買算力、甲骨文反過來採購NVIDIA晶片,形成高度戰略性的聚落(Cluster)操作。「這不是繞圈子,而是AI時代的資本戰略。台灣也必須建立自己的聚落,不然永遠只是代工的一環。」他強調。
因此,盧超群提出具體構想,成立「主權研發產業執行中心」。經費不靠政府補助,而是從半導體與AI產業的獲利中提撥稅金,專款用於AI語言模型與自主技術開發。
「我們要打造屬於台灣的主權AI,不只是中文模型,而是結合本地產業、文化、應用的完整生態」,盧超群肯定地說。
回顧自己當年在李國鼎時代的經驗,盧超群感慨:「他重用我們、給資源、讓我們去闖。那是台灣最重要『知行合一』的精神。」他強調,AI時代同樣需要把資源交給年輕世代,「讓懂科技、懂AI的年輕人能放手去做,台灣才有機會再創一次奇蹟。」
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蔣萬安揭輝達落腳台北幕後故事
接著,身為論壇來賓的臺北市長蔣萬安,也分享市政觀察,自然提到近期討論熱度高昂的輝達進駐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北士科)的話題。
「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蔣萬安以這句話,形容臺北市爭取NVIDIA進駐北士科的決心。這場歷時數月、牽動全球矚目的談判,背後其實是一場兼具產業與城市競爭力的關鍵戰役。

蔣萬安透露,今年5月輝達首次與臺北市政府接觸時,他立刻召集副市長李四川與核心團隊,明確定調這是一場「非贏不可」的任務。當時外界對輝達落腳地點多有揣測,但蔣萬安強調,這不僅是招商,更是城市未來的戰略布局。
對於NVIDIA正式落腳北士科的 T17、T18 的土地問題是否解決了?「解決了!」蔣萬安斬釘截鐵地說。
不過,這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臺北市府必須同時協調新光人壽的土地合約,又要與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溝通合作。蔣萬安坦言,雙方在法律制度與投資習慣上存在差異,但他親自與輝達高層面談,從投資環境、政策透明度到行政效率逐一說明,讓對方理解臺北的誠意與潛力。另外在兩週前,新光人壽也正式宣布願意與市府合意解約,對此他也表達深深的謝意。
話鋒一轉,進入下一個簽約流程階段,他強調,市府堅持輝達不能以新加坡或境外公司名義簽約,而必須在臺北設立具實質資本的法人公司,為城市長期利益把關。
蔣萬安指出,這不僅是單一企業的投資案,更象徵臺北邁向「AI Powerhouse」的重要里程碑。從Google、Meta、微軟(Microsoft)、亞馬遜(AWS)到輝達,全球科技巨頭紛紛在台北設立研發據點,如今全市已有超過60家AI相關企業布局。他希望透過南港、內湖與北士科三大園區的串聯,打造台灣的Tech Cluster(科技聚落/科技廊道)。
「我們的目標很清楚,2035年要讓臺北成為全球前十大AI之都」,蔣萬安語氣堅定地說。他相信,只要政府與產業攜手,AI 將不僅是技術浪潮,更是帶動城市轉型的新引擎。
「NVIDIA的落腳只是開始,我們要讓世界看見臺北,成為全球 AI 時代的核心城市」,蔣萬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