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是種令人遺憾的疾病,它讓患者漸漸失去自我,甚至連最親近的人都認不得,醫學上目前依然沒有能完全治癒失智症的方式,但生活上能透過一些方式,也許能避免或延緩失智症的發生。
失智症,特別是阿茲海默症,向來被視為最令人感到遺憾與恐懼的疾病之一,它不僅奪走了患者的記憶,更剝奪了他們與過往人生之間最珍貴的連結。失智症就像是大腦逐步熄滅的燈火,一點一滴將熟悉的世界推向陌生與黑暗。
醫學上,當患者逐漸失去相關的記憶時,他們也會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愈來愈多的困難,不只情緒不穩,甚至可能再也無法認出身邊最親近的家人,這對患者與照顧者而言,都是極為沉重的打擊。
失智症的影響遠不止於記憶力,它還會全面衝擊個人的認知功能,隨著病情惡化,患者的思考能力、判斷力與專注力逐漸退化,導致原本簡單的生活瑣事都可能成為難以完成的挑戰。
這種長期而漸進的病程,不只限制了個人的自理能力,也讓他們逐漸失去獨立生活的可能性,除了記憶與思考力的流失,其他常見症狀還包括易怒、語言表達困難,以及行動能力下降,往往讓患者與家人陷入漫長而辛苦的調適過程。
醫學關於失智症的診斷有兩個關鍵要點。首先,必須確認患者的心智功能確實出現退化;其次,這種退化的程度要明顯超過一般自然老化的情況。
事實上,失智症並不是「正常變老」的自然現象,而是一種疾病所帶來的異常惡化。當這些病程逐步展開時,不僅患者的生活品質受到巨大影響,家屬與照顧者也會承受極大的精神壓力與情感負擔,往往需要面對長期的陪伴挑戰。
因此,如何預防失智症、延緩病程的發展,成為現代社會高度關注的議題。雖然失智症可能與遺傳有關,但透過早期認識、積極預防與正確的生活方式調整,人們或許能在與失智症的拉鋸戰中,保有更多屬於自己與親人的珍貴時光和記憶。
失智症協會依據科學證據和研究,提供10種預防與延緩失智症的方式,如果能及早保持這樣的生活習慣,相信能有效避免遺憾的發生。
1、每天保持身體活躍
動起來,無論是散步、慢跑、跳舞、游泳、騎腳踏車,甚至是簡單的園藝、做家事或整理庭院,都能幫助大腦維持活力。研究顯示,規律的身體活動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還能提升心肺功能,讓腦部獲得更多氧氣與養分,進而延緩認知功能的退化。
運動同時也能減少三高、肥胖與心血管疾病等風險,而這些疾病都與失智症的發展密切相關。活動的形式不必受限於運動場或健身房,只要找到自己喜歡並能持之以恆的方式,就連散步也好,讓身體每天都保持活躍,就能為預防失智奠定基礎。
2、保護、檢查和注意聽力
研究指出,中年時期若出現聽力損失,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平均會增加高達90%,原因在於聽力下降,可能讓人逐漸減少與外界互動,進而影響大腦的刺激與認知功能的活躍度。若有需要,請善用助聽器,它們能有效降低風險,並幫助維持正常的社交與生活品質。
日常也要留意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分貝的環境,例如施工現場或耳機音量過大等,以免加速聽力退化。定期進行聽力檢查,及早發現問題並處理,才能在維護溝通能力的同時,也為預防失智症增加一層保障。
3、維持社交活絡
與家人、朋友和鄰居保持緊密的聯繫與互動,是維持大腦健康的重要方式。研究顯示,晚年若處於社會孤立狀態,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會平均增加60%。這是因為社交活動能刺激大腦思考,促進語言、情緒及記憶等多方面的功能發展。
即使無法常常外出,也可以透過電話、視訊或參加社區活動來保持交流。參與街坊的讀書會、志工服務、興趣課程,甚至單純的閒話家常,都能幫助減緩認知功能的退化。社交互動讓人感受到被支持與連結,能提升心理健康。
4、管理並了解自身健康狀態
維持身體健康,是預防失智症不可或缺的一環,特別是糖尿病與肥胖。研究發現,這兩種疾病會大幅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因此,與醫師保持良好合作,定期檢查並遵循治療,對於控制血糖、體重及血壓至關重要。
同時,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也是避免慢性病惡化的核心方式,透過主動了解自身的健康數據,能讓我們及早發現潛在風險並進行調整。當身體機能維持在穩定狀態,不僅能降低失智症的發生機率,也能保障整體生活品質,讓大腦與身體共同維持在最佳狀態。
5、戒菸
吸菸不僅對肺部與心血管健康造成嚴重危害,也會影響大腦功能,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研究顯示,香菸中的有害物質會損傷血管,減少腦部血流,進而加速認知功能退化,即使已經進入晚年,選擇戒菸或逐步減少吸菸,仍能有效改善大腦健康,降低失智的可能性。
戒菸往往不容易,但尋求醫療團隊的專業協助,或參與戒菸門診與支持團體,都能大幅提升成功率。同時,透過運動、深呼吸或替代療法來取代吸菸習慣,也有助於降低依賴。
6、憂鬱症要尋求支持
憂鬱症並不只是單純的情緒低落或短暫的悲傷,而是一種會長期影響心理與大腦健康的疾病。若未能及時治療,憂鬱症可能導致注意力下降、記憶力受損,甚至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因此,當出現持續情緒低落、對生活失去興趣或睡眠障礙等症狀時,應積極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透過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或支持團體,幫助自己走出困境。
獲得治療不僅能改善情緒與心理狀態,也能讓人更有能力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維持運動習慣、均衡飲食,進一步降低失智症的風險。尋求支持不是軟弱,而是保護大腦與生活品質的重要一步。
7、少喝酒
飲酒過量對大腦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視,研究顯示,中年人若每週飲酒超過安全標準,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會平均增加20%,酒精長期作用於神經系統,不僅會損害腦細胞,還可能加速認知功能與記憶力的退化。
若能逐步減少飲酒量,將能降低對身體的負擔,若發現自己難以控制飲酒習慣,務必要主動尋求醫療保健提供者或戒酒資源的協助,適度甚至完全避免飲酒,能有效保護大腦,且仍能保持清晰思緒與健康生活。
8、注意心血管健康
心血管健康與大腦健康息息相關,因為大腦需要穩定的血液供應才能維持正常運作。若長期忽視高血壓、心律不整或其他心臟疾病,不僅會增加中風的風險,也可能導致腦部血流不足,加速失智症的發生。因此,定期監測血壓與心臟功能,並隨時觀察,是守護大腦的重要基礎。
除了藥物治療,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充足睡眠,也能同時維護心臟與大腦的健康,這些對心臟有益的行為,同樣能讓大腦受惠,進而降低失智症的風險。
9、避免腦震盪及腦外傷
大腦一旦受到外傷,可能對記憶、思考與情緒造成長遠影響,甚至提高失智症的風險。因此,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免腦震盪或腦外傷,也要隨時注意周遭環境,避免跌倒或從事過度危險的活動。
對於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來說,日常生活上也要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如減少爬樓梯、注意濕滑地板等。唯有從日常細節做起,才能有效保護大腦,避免意外而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10、保持充足睡眠習慣
睡眠對大腦健康至關重要,每晚保持6到8小時的高品質睡眠,有助於記憶整理與認知功能維持。研究顯示,睡眠不足或睡眠品質不佳,會增加腦內有害蛋白堆積的風險,進而與失智症發展相關。
如果您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失眠或其他睡眠困擾,應及早諮詢醫療保健提供者,尋求有效的治療方案。
在現代,很多人喜歡熬夜,但良好的睡眠習慣也很重要,例如固定睡眠時間、睡前避免使用電子產品等,這些都能改善睡眠品質。高品質睡眠不僅能讓白天精神充沛,也能在長期中保護大腦,降低認知退化與失智症的風險。